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
原圖鏈接

就診科室 :腫瘤科,婦科

多發群體 :婦女

發病部位 :陰唇

常見病因 :施萬細胞的轉移

常見症狀 :真皮或皮下孤立的無痛結節

大小從1.5~12cm不等,質硬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根據其組織來源,有學者認為應該稱之為惡性顆粒細胞施萬細胞瘤,但習慣仍稱之為惡性顆粒細胞瘤。通常表現為真皮或皮下孤立的無痛結節,大小從1.5~12厘米不等,質硬。 [1]

病因

惡性顆粒細胞瘤來自肌母細胞(稱惡性顆粒性肌母細胞)、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未分化間葉細胞等。但近年來通過免疫組化和電鏡超微結構發現均支持來源於施萬細胞。 [2]

臨床表現

惡性顆粒細胞瘤臨床一般無特殊症狀,大多是偶爾發現,陰唇處多見,偶見於陰蒂。多單發,多發性結節少見。通常表現為真皮或皮下孤立的無痛結節,大小從1.5~12cm不等,質硬。 [3]

檢查

1.腫瘤標誌物檢查

2.p53抑癌基因檢測

3.組織病理學檢查

(1)大體表現 腫瘤表麵皮膚完整。腫塊邊界不清,因此腫瘤常帶有周圍的脂肪和肌肉。切面腫瘤呈灰黃色。

(2)鏡下表現 瘤細胞大小不等,呈巢狀或索狀,胞體圓形、多邊形、卵圓形、梭形不等。胞漿豐富,充滿大小相似、分布不均勻的嗜酸性顆粒,PAS陽性。胞核大小不等及深染,核分裂象>2/10HPF,可見凝固性壞死,見到轉移則診斷更為明確。

(3)免疫組化 瘤細胞呈S-100蛋白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陽性,CD68和CD57(Leu-7)可為陽性,但特異性均不強。

由於惡性顆粒細胞瘤核的異型性和細胞多形性可不明顯,而臨床良性的顆粒細胞瘤可表現為核多形性和核分裂象增多,同時良性顆粒細胞瘤可為多中心病灶,所以良、惡性較難鑑別,尤其應特別注意惡性顆粒細胞瘤中組織學表現為良性,而生物學行為是惡性的一面,要在轉移前做出診斷往往較困難。所以在診斷時應多取材,多切片,仔細查找核異型區,特別注意血管侵犯。 [4]

診斷

惡性顆粒細胞瘤的診斷標準需結合組織形態學和免疫組化染色,認為需具有:核分裂象增多;腫塊壞死;空泡狀核伴大的核仁;顯著的梭形;Ki-67>10%和p53陽性。異型的核分裂象最能預示侵襲性的臨床行為,而核的異型和局部浸潤並不能作為診斷惡性的標準。 [5]

鑑別診斷

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外陰平滑肌瘤

該瘤體質硬,界限清楚,病理檢查可確診。

外陰纖維瘤

此瘤有包膜,界限清楚,常帶蒂。鏡下見大量纖維細胞。

外陰惡性腫瘤

如外陰平滑肌肉瘤、外陰纖維肉瘤等。惡性腫瘤生長較快,常伴有疼痛感,病理檢查可確診。 [6]

治療

手術

廣泛局部切除和區域淋巴結切除。

放療

以往認為該瘤對放療不敏感,但Ramos等(2000)提出對局部腫塊,不能完全切除或切緣陽性的患者,可在術後選擇≥60Gy劑量的放療。 [7]

預後

本瘤預後差,生長快,局部復發率高,復發在術後2~6年(中位復發時間3年)。本瘤易遠處轉移,可經淋巴管轉移至區域淋巴結或通過血行途徑轉移至肺、肝和骨等。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