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
英文名稱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 就診科室 :皮膚科 多發群體 :中年人 發病部位 :軀幹及四肢 常見症狀 :軀幹及四肢等處有硬性斑塊膚色或暗紅色等 |
外陰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SFP)系源於成纖維細胞或組織細胞,起源於真皮,緩慢生長的腫瘤,目前腫瘤起源不明。 [1]
病因
臨床表現
患者通常為中年人。該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但多發於軀幹及四肢,腹側多於背側,近心端多於遠心端,少見於頭面部、頸部,掌跖不受累。10%~20%病人訴發病前曾有創傷史。病程緩慢進展,開始為硬性斑塊,膚色或暗紅色,皮面微凹似萎縮狀,而瘤周圍皮膚淡藍紅,以後出現淡紅、暗紅或紫藍色單結節或大小不一的相鄰性多結節生長,呈隆突性外觀,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長而表面破潰。少數瘤體見有點狀色素,被稱為色素性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或Bednar瘤。隨着腫瘤增大而疼痛明顯。該病呈局部侵襲,偶有廣泛播散,但罕見轉移。 [3]
診斷
組織學特點和臨床資料是主要的依據,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在免疫組化染色中,DFSP瘤細胞對波形蛋白(Vimentin)呈強而瀰漫性的陽性反應;CD34一般呈強而瀰漫性的陽性反應,陽性率為72%~92%。溶菌酶(Lysozyme)呈局灶性陽性反應;平滑肌肌動蛋白(SMA)在DFSP的表達陽性率為50%~95%,但是其表達常不穩定並且常呈局灶性。 [4]
治療
Mohs顯微外科切除,復發率為2%;廣泛切除的患者其復發率可達11%~50%。手術切除,手術邊緣應距瘤區外3cm及作深筋膜切除可減少復發率。 [5]
參考來源
- 鄭明章,陳志堅,林志雄. 放射治療在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中的地位. 《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 》 , 2000
- 黃曉赤,羅克樞,雷士澤等.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的形態轉化及其惡性潛能. 《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 》 , 1999
- 趙東兵,徐立斌,李正江等.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85例臨床分析. 《 WanFang 》 , 2002
- 王堅,朱雄增,森光洋介等. 伴有肌樣/肌纖維母細胞性分化的隆突性皮纖維肉瘤的臨床病理分析. 《 CNKI 》 , 2001
- 敬基剛,彭玉蘭,羅燕,李永忠. 超聲診斷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 《 CNKI 》 , 2009
文獻來源
- ↑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39健康網
- ↑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病因39健康網
- ↑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有哪些症狀?39健康網
- ↑ 隆突性纖維肉瘤的診斷39健康網
- ↑ 外陰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怎樣治療?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