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光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甲藻門的一個海產屬。屬表層沿岸種類,分布廣,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發生藻,也是東海赤潮發生的原因種之一。夜光藻作為海洋環境中的一種耐污生物,在富營養化的海區內分布尤盛。它具發光能力,海上發光現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

夜光藻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 夜光藻 甲藻門
拉丁學名 Noctiluca scintillans 夜光藻科
藍藻界 夜光藻屬
夜光藻

簡介

夜光藻是一種較大型的單細胞生物,近於球形,直徑為0.2-2.0毫米。它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繁衍的方式類似於藻類,生活習性又類似於原生動物,所以又叫夜光蟲。與其他藻類最大的不同是,它不能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營養,而是通過細胞前端輕微活動的觸手,將外界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機顆粒送入胞口內,在細胞內形成食物泡進行消化。

每當夜光藻的細胞受到刺激時就會發光。在夜晚,船隻划過水面時,船槳會泛起火星,船尾則拖着長長的光帶,海浪撞擊海岸也會產生磷光閃閃的浪花。每當這時,人們無不讚嘆夜光藻神秘的發光功能。遺憾的是,在夜光藻美麗的光環後面,接踵而來的是災害:曾經磷光閃閃的海面,幾天之後,魚、蝦、貝類大量死亡,繼而腐爛、發臭,嗆得人咳嗽不止、鼻眼刺痛,真叫人難以承受。[1]

自然現象

由於浮游生物是藻類的食物來源,因此在一些營養條件豐富的水域,有時會看到大量藻類聚集,形成「赤潮」。有時一些游泳者在海中會看到夜光藻發出的光芒,因隨着海浪浮動,因此又被稱為「海上幽靈」或「海上鬼火」。藻類所形成的不只是赤潮,形成的顏色取決於的藻類液泡,例如一旦綠藻類大量聚集,即會形成「綠

發光原因

該生物長着圓球形的身體,高度囊泡化,有一個能輕微活動的觸手,能將外界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機顆粒送入胞口內,在細胞內形成食物泡進行消化。其原生質集聚於胞口附近,原生質中有一個核。細胞受刺激時會發光,尤其在夜晚的海面上熒光點,夜光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發光生物。他們個頭極其微小,其細胞直徑為150至2000微米,再加上細胞壁透明,使人們用肉眼很難發現它們的存在。這種藻類生物以罕見的密度出現在湖中,從而將整個湖泊變成了夜光湖。尤其是當它們受到驚擾時,就會發出很亮的藍光,但不分泌毒素,因此不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它們這麼做,是希望引起更強大的捕獵者的注意,從而幫助它們趕走入侵者。

它的發光特性與其細胞質中含有大量的熒光素有直接關係。夜光藻發光的顆粒是一種擬脂蛋白,呈粉紅色,當細胞受到刺激時,發光顆粒就開始收縮而產生淡藍色的熒光。當夜光藻的數量在每升200個時,只能形成微弱的海水發光現象,而當夜光藻的數量達到每升1000個~2000個時,就會形成強烈的海發光現象了。

藍光記錄

夜光藻的生物發光現象又被稱為「藍眼淚」,在世界各地皆有類似現象,在台灣的墾丁、花東海岸和外島即時有所見。同樣的現象在美國加州的West Linda Mar海灣和澳洲維多利亞州的吉普斯蘭湖皆有發現。 2012年4月在台灣馬祖地區即出現大量「藍眼淚」現象。據報道,知名導演李安當初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時,本欲將此景加入片中,可惜因子量不夠多而作罷。[2] 2014年4月3日,青島海邊多地出現紅色海水,原是夜光藻,這種藻類在白天呈現紅色,在晚上時受到驚嚇會泛出藍光。 2016年8月,福建長樂象鼻澳海灘連續4晚出現「藍海」,泛着藍光的海浪翻騰着湧向岸邊,海岸線猶如璀璨的銀河星空,美不勝收。 2016年5月1日,福建惠安淨峰惠女灣出現藍眼淚,一朵朵綻開的浪花閃着幽幽的藍光。海岸線也瞬間變成了一條藍色的光帶,閃現着點點藍色的熒光,密密地連成了一條線。浪花越大的時,藍色熒光越加明顯。每年4月到5月在淨峰惠女灣會定期出現,靜謐而神秘。

2017年5月,福建長樂象鼻澳海灘連續5晚出現大量藍眼淚,吸引大量訪客前往觀賞。[3]

夜光藻的危害

  1. 阻礙了蝦的呼吸:夜光藻本身並沒有什麼毒素,池塘里有大量的夜光藻時,夜光藻會粘附於蝦的鰓上,阻礙了蝦的呼吸並導致蝦類窒息死亡。
  2. 夜光藻死亡時會產生有害氣體和缺氧:

夜光藻死亡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缺氧和硫化氫,會直接干擾對蝦的生理代謝甚至死亡。

  1. 夜光藻雖然它本身不含毒素:但是由於它形成赤潮時,大量的夜光藻粘附於魚鰓上,阻礙了魚類呼吸並導致魚類窒息死亡;同時夜光藻死亡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屍鹼和硫化氫,使海水變質,危害水體生態環境。此外,它還能滲透出高濃度的。因此需警惕在網箱養殖區發生夜光藻赤潮。[4]
  2. 赤潮是一種局部海域災害性生態破壞現象。不僅會使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變浮游生物的生態系統群落結構,而且因其瘋狂增殖大量耗氧,阻斷陽光入射,使海洋環境惡化,導致大量魚、蝦、貝類等海產物窒息死亡。同時,許多藻類還會分泌毒素,直接毒死海域水生動物,並通過生物鏈,富集於魚、貝體內,人類誤食後,則可引起中毒,乃至死亡。

從1933-2009年開始,我國近岸海域均有夜光藻赤潮發生,渤海42次,占總次數的23%,累計面超過15980km2,其中1999年7月13-21日,遼東灣海域發生的夜光藻赤潮,最大面積達到6330km2。黃海22次,占總次數的12%,累計面積約3150km2,其中1999年7月17日,煙臺北隍城島附近海域發生的夜光藻赤潮,最大面積680km2。東海84次,占總次數46%,累計發生面積超過12000km2,其中1988年8月,浙江花鳥山附海域發生的夜光藻赤潮,最大面積6600km2。南海36次,占總次數19%,累計發生面積超過320km2。[5]

形態特徵

夜光藻藻體近圓球形,直徑150~2000μm。細胞壁透明,具一條長觸手,細胞內原生質淡紅色。成體橫溝不明顯,僅在腹面留下一點痕跡。在腹面縱溝內有一條短的鞭毛。縱溝與口溝相通,末端有一條粗大的觸手。細胞質集成一包着細胞核的中央團和分散的細條,有大而多的空胞。生殖時產生的游孢子有橫溝、觸手和一條鞭毛。細胞無色或綠色,有時中央為黃色。當夜光藻大量密集時呈粉紅色。

生長環境

鹽度

夜光藻的最適鹽度應在2-3之間,但鹽度的變化一般與夜光藻的種群變動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不過暴雨或梅雨季節造成的表層水體鹽度急降顯然對主要分布於表層的夜光藻種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

溫度

夜光藻的生存水溫的高限可達28.6℃左右,但其最適水溫範圍為22℃,而適溫範圍可擴至16-20℃。所以,每年夏季高溫季節,大鵬灣的夜光藻因無法忍受高溫(30℃)而自然死亡,秋後再由外洋海流將其營養細胞帶回。

棲息環境

夜光藻是沿岸表層種類,分布很廣,除寒帶海域外,幾乎遍及世界各海區。

視頻

參考文獻

  1. [「海洋夢」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藍色妖姬 海洋植物,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09,第54頁]
  2. [黃偉建,齊雨藻. 大鵬灣海水理化因子對夜光藻生長影響的因子分析. 《 海洋通報 》 , 年]
  3. [李琳,袁玉紅編著,海洋生物,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01,第253頁]
  4. [梁玉波編著,中國赤潮災害調查與評價 1933-2009,海洋出版社,2012.06,第66頁]
  5. 夜光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