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埔永安石板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埔永安石板橋

圖片來自culture

大埔永安石板橋位於台灣宜蘭縣,長約14公尺,寬約1公尺。是通蘭古道南路的必經橋樑,連結羅東利澤簡。1999年4月2日公告為縣定古蹟[1]

介紹

早期貫穿蘭陽平原的交通重要孔道。此古道南北路上,各有一座小地景元素的石板橋:北有武暖石板橋,南有永安石板橋。永安石板橋建於光緒7年(1881),橋址在現在五結鄉協和村成安宮旁。通蘭古道南路在羅東和利澤簡中間的大埔莊,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而永安橋(當地居民習稱「大埔橋」)是必經的橋樑。

這座橋原先是木造的便橋,經不起風吹雨打,日久腐杇,居民改建為石板橋,名之為「永安橋」,希望歷久常新,萬事坦順,石橋的橋面是用三節長、二節短的莊艙石舖成的(現已改為十六節約等長的石板)橋墩也是石板,在石板相接處,是以榫接方式來穩固笨重石板,橋長約14公尺,寬約一米。

石板橋下的大埔港仔,在清領時代從中國來的「浣邊仔」船可運貨到橋邊。因此,永安橋不但從水路進入內地平原的要徑,也是當民眾與利澤簡聚落的交往樞紐,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心。在橋的南端有座成安宮(建於1894年),供奉開台聖王是較為特別的。一般橋頭多以福德正神土地公來鎮守,以求庇民佑土,納福專財。廟連同石板橋和大埔港仔,共同建構了居民活動的空間。

日治時期,由於砍伐太平山的木材,破壞地表,在雨水的沖刷下,河道逐漸淤塞,大埔港成為大排溝而失去渡口轉運的機能。昔日橋邊渡口的熱鬧和生命力,將是當地居民共同的生活記憶。而石板橋、永安宮與周圍環境間的呼應,可看到極具特色的空間格局,更記住著濃厚的人文精神與歷史脈絡,刻畫出蘭陽平原溫和的人文風貌和細緻的空間經緯。

參考文獻

  1. 大埔永安石板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