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山下舊村落(居仁堂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林山下舊村落》是中國當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林山下舊村落
珠海鬱鬱蔥蔥的大林山下,有一片綠樹掩映的傳統建築群,數十間起脊瓦房在綠樹中半隱半現。給人一種神秘且熟悉的感覺。
這是一片規劃有致的像是村落,有像是街區。紅磚牆已斑駁硝化,但沒有一絲裂痕。屋頂上的小瓦褪色不少,露出點點紅痕,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房坡平整如初。一條呈圓弧狀的街道似沿山腳而建。街道兩邊的建築幾乎一模一樣。街的右手邊兩棵荔枝樹旁有一口井。井口直徑近兩米,井壁上長着稀疏的蕨類葉子,水位很淺,很清沏。一位三十來歲的女性用小桶在井中取水刷鞋。
姐姐與她搭訕得知,那位女性是廣西桂林人,家人以打魚為生。他們租住在這裡。現在是休漁期,碼頭關閉了,她們要另謀生路,度過休漁期。
姐姐問,這井水能飲用嗎?
刷鞋女性回答說:井水不能吃,只能洗衣刷鞋,這裡通自來水。
我問,這裡是農場嗎?她回答說:這裡是原紅旗農場大林分場。
幾十年前,農場成立時,是沒有自來水的。這眼井水肯定是他們的飲用水。這眼井的井口太大,沒有安全保護裝置,有安全隱患。
慢慢往前走,一位三十歲左右的男性,在室外用一鑄鐵鍋灶架一口鐵鍋,用木柴火炒一鍋苦瓜瓤肉餡,苦瓜切有四指長。滿滿一鍋,男人邊不停地翻炒邊對我們說,這樣炒出來好吃,苦瓜煲湯清炒都不好吃。男人也是廣西桂林漁民。
淡淡的炊煙飄在舊街上,很是和諧。
我們一行四人來到一個大門前,一看就知是個辦公的院子。大門柱子上方兩根鋼筋做成的圓弧門頂,銹跡斑斑,多年前一定鑲嵌有紅色的大字,以標明身份。大門後左右兩側各有一座兩層小樓。一條大路從兩樓之間穿過。大門口有一五十多歲的男性在值班。我們問:這是大林農場的場部吧。那位男性用廣式普通話回答我們:是的,那邊是場部辦公室,這邊是幼兒園。
幼兒園與場部是一樣的建築,足以證明當時的領導對幼兒的重視。
辦公樓與幼兒園已是危房。不能使用了。看那滄桑的風貌,可以追溯幾十年前是很風光的。在這裡傳達出多少圍海墾田,與天斗,與海斗,與颱風斗,與暴雨斗的命令。多少農場戰士隨着這裡發出的號令在風雨中奔赴勞動現場,流血流汗,向大海要良田,向蒼天要豐收。
現在場所和幼兒園都荒廢了。但院裡幾棵合抱的木棉樹根深花繁,記錄延續着農場曾經的榮光。
熟悉紅旗農場來龍去脈的著名作家蔡旭老師一九六八年復旦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師部駐紮在白藤頭的部隊實習。他曾介紹過,當時紅旗農場是解放軍某部後勤保障基地,大林曾是一個團部的駐地。他曾在大林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部隊轉交給地方,成立紅旗華僑農場。行走在這片老建築群里,依然能看到如五連、二連、一連這樣部隊的印跡。
當年的農場工人現在已搬到路邊的高樓里居住,這些傳統房屋已被半遺棄。幾十年前這樣成規模的質量堅挺的建築還是很難得的。能基本完好的保存下來,更是難得。現在紅旗鎮已難尋找到農場的遺蹟,如果將大林分場的舊辦公室、幼兒園和街着、村落保存下來,成立一個農場紀念館,展出一些當年農場的事跡和舊物件,對後人定有大作用的。
當年的茫茫大海,經過解放軍戰士和農場工人不懈地努力奮鬥,成為現在的魚塘良田或果園苗圃,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的功績。
後人需要了解歷史,了解前輩們的創業史,這是對前人的肯定,也是對後來者的鞭策和鼓勵。
再等若干年,這裡將成為珠海的一道風景。
作者簡介
劉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學愛好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珠海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