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因周宣王而得名的籀文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大篆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

大篆狹義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石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歷史

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秦國文字和六國文字。這裡的大篆指繼承西周大篆的秦國文字[1]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着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有「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雞)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複,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由來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貨幣兵器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2],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視頻

大篆 相關視頻

【可一書房】大篆筆法之收筆教學
大篆和小篆的寫法區別是?

參考文獻

  1. 宿聯課堂:大篆的特徵 ,搜狐,2017-07-13
  2. 淺談書法的書體演變,豆丁網,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