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八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橋八怪 |
天橋八怪指的是從清末至民國時期,活躍在北京天橋地區進行民間曲藝表演的八位著名藝人,自清初遷漢令之後,天橋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民間娛樂中心,這裡遍布茶館酒肆,活躍着各種行當的民間藝人,其中不乏擁有獨門絕活者,人們遂將那些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藝人歸納總結出來統稱為「天橋八怪」。從清末到民國末期,不同的時代天橋八怪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前後一共出現過三代天橋八怪。到1949年之後,隨着對天橋地區的整頓和改造,這裡不再是北京的娛樂中心,也就再也沒有天橋八怪了。
第一代天橋八怪產生於清末,到民國初年就逐漸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
目錄
窮不怕
原名朱紹文,相傳是相聲的鼻祖,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在天橋賣藝,死於光緒二十五年。窮不怕以說單口相聲為主,也會唱。他出場時帶一副竹板,板上分別刻着一副對聯,上聯是「滿腹文章窮不怕」,下聯是「五車書史落地貧」。這是他的自我寫照,窮不怕的藝名即由此而得。每天上地開說之前,他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也就是過去說相聲藝人的絕活--白沙撒字。他常撒的一副對聯是「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字翰林書」。他不但撒的字瀟灑漂亮,說的段子也都是自己編撰的,在當時非常有名。
醋溺膏
也是相聲演員,但長於口技並依此躋身八大怪之列。 又名處妙高。本姓張,山西人,他以說笑話、相聲為主,同時善唱山西調的俚曲村歌。他的打扮很怪:手拈草珠,身穿紗袍,蓬頭垢面,連鬢鬍子老長,一副邋遢相。他最拿手的是口技,行話叫「暗春」。表演時用藍布圈成方形帳子,自己鑽入裡面,一個人用幾個人的口音對話,還夾雜着笑聲、物品撞擊聲,使外面的人聽着帳內真像有好幾個人說話一樣。他的另一個絕活是學鳥叫。他學的各種禽鳥鳴聲,惟妙惟肖,使聽者如入鳥市一般。
韓麻子
單口相聲藝人。他口齒清楚,說話伶俐,相貌怪異,長着一臉麻子,很能吸引觀眾。他說完一段相聲要錢時,從來不開口向觀眾要,而是雙手叉腰,往場中一站,眼睛向四周圍一看,觀眾就知道他是要錢了,於是紛紛往場中扔錢。由於他的這種特殊舉動,在天橋一帶曾流傳着這樣一句歇後語:「韓麻子叉腰--要錢」。
盆禿子
盆禿子的外貌特徵一是頭禿,只鬢角有些頭髮;二是走起路來一拐一拐,好像民間流傳的鐵拐李。他以唱小曲為主,表演時拿一大瓦盆,用一雙筷子打擊瓦盆的不同部位,發出高低不同的響聲,敲成各種聲調,隨口編唱曲詞,同時抓哏博眾人哄堂大笑。清代《天橋雜詠》中詠盆禿子詞曰:「曾見當年盆禿子,瓦盆敲得韻錚錚,而今市井夸新調,豐識秦人善此聲。」
田瘸子
田瘸子身體壯實,大長方臉,臉上疙疙瘩瘩沒塊平整地方。他擅長練槓子。幼年練單槓時,從槓子上摔下來,一條腳致殘,故稱他田瘸子。田瘸子雖然一條腿壞了,但仍在槓上練出一身硬功夫,有「沾棍飛」、「攥杆睡」、「鷂子翻身」、「寒鴨浮水」等槓術。他最拿手的是用兩個手指頭支撐,在槓子上拿大頂、倒立,頗似武術名家的「二指禪功」,堪稱一絕。
丑孫子
丑孫子姓孫,因長得醜陋,所以人稱「丑孫子」。他也是說相聲的,但以扮怪相為主。他拿手的節目是演「出殯」,一個人模仿出殯的場面。他先在帳子裡模仿許多人的聲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勸、五姨太太說。然後,出了帳子,頭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執哭喪棒,右手打着紙幡兒,摔着喪盆子,大聲哭爸爸。哭一聲,叫一聲冤,藉此逗得觀眾大笑
鼻嗡子
鼻嗡子又叫「打馬口鐵壺的」。他鼻孔里插兩根竹管,能用鼻氣吹出曲調。腰裡懸一個洋鐵壺,手拿一小棍打擊,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同時嘴裡和着竹管的曲調、鐵壺的拍節唱小曲。看鼻嗡子表演時那忙乎勁兒,就能逗人一樂。
常傻子
常傻子的真功夫是砸石頭。石頭是大鵝卵石。表演前,他弟弟常老二先把兩塊石頭對碰幾下,讓人聽見「砰砰」聲,再遞給觀眾摸摸。常傻子則在一邊運氣。運足了氣,把石頭擱在凳子邊上,再找准地方,只聽得「啊!」「啊!」兩聲,手掌劈下來,石頭應聲砸碎。常傻子還能用手指將石頭戳碎。當他表演之後,即向觀眾兜售他的「百補增力丸」(大力丸)。他說他的「百補增力丸」有神效,不僅能強筋壯骨,還能治療跌打損傷、閃腰岔氣等內外傷。他就是吃了這「百補增力丸」才有大力氣的。其實他的藥並無神效,但也不會把人吃壞。
第二代天橋八怪出現在辛亥革命後的北洋政府時期
老頭
他訓練的蛤蟆和螞蟻模仿課堂教學和軍隊操練。 此人又干又瘦,黃鬍子,黃眼睛, 撮腮幫子。他身穿長袍,舉止斯文,上場時帶一大、一小兩個罐子,一個細頸瓶子,一塊木板。開場後把木板平鋪在地上,先將大罐口打開,嘴裡叨念着:「到時間了,上學啦!」這時從罐里爬出一隻大蛤蟆,跳到板上蹲踞在中間,儼然像老師上了講台。老頭又拿出小罐打開,嘴裡喊道:「上學了,先生都來了,學生怎麼還不來上課!」只見從小罐里依次跳出八隻小蛤蟆,爬到木板前,面對大蛤蟆排成兩行蹲在那裡。等小蛤蟆蹲好,老頭又喊:「老師該教學生念書了!」這時大蛤蟆叫一聲,小蛤蟆隨着齊叫一聲。就這麼着,一叫一答,真跟教書似的。此起彼伏叫了一陣,老頭大喊一聲:「到時間了,該放學了!」小蛤蟆先起來,依次爬回小罐。大蛤蟆為人師表,看見學生都進罐了,才慢悠悠起來跳入大罐。
老頭收起罐子,拿出細頸瓶打開蓋子,嘴裡說着:「快出來排隊,上操啦!」從瓶里爬出一大群黑、黃兩色螞蟻。老頭一邊喊着排好隊,下達立正、看齊的口令,一邊用手撒些小米。這時祗見混在一起的黑、黃兩色螞蟻,依照顏色排成兩隊,絕不混雜。待螞蟻排好隊後,老頭又下口令:「收操啦!」螞蟻即爬回瓶中。馴獸、馴鳥司空見慣,馴蛤蟆、馴螞蟻確實罕見。老頭之後天橋再無此項表演,他的玩藝可算空前絕後。
老雲里飛
老雲里飛原名慶有軒,又名白慶林。他原是京劇演員,據說因光緒、慈禧死後,「國喪」期間不准唱戲,生活無着,他才到天橋賣藝。他的武功很好,能翻能打。他的「跟頭」在空中翻轉一圈落地,京戲舞台上稱之謂「雲里翻」。他演唱時既沒有服裝、盔頭,也不化妝,祗有一頂用紙煙盒糊的帽子和一件大褂。他一個人扮演幾個角色,連說帶唱,用語詼諧、幽默,表演誇張滑稽,常常引起觀眾的笑聲。
花狗熊
花狗熊是河北定興人,1921年前後在天橋賣藝。他以黑墨塗面,用大白粉畫眼圈、鼻樑、嘴唇,頭上戴假小辮,再加上胖墩墩的五短身材,樣子活像個狗熊,故得了個「花狗熊」的外號。他常和老婆合作。他老婆用白粉塗面,,顴骨和嘴唇塗成紅色,紅衣綠褲,腳蹬大紅鞋,頭髮攏起,紮成短棒槌樣,垂於腦後。由於他們裝扮奇特,吸引不少觀眾。
耍金鐘的
「耍金鐘的」用的道具是一口用水銀擦得像鏡子一樣亮的銅鐘,幾幅貼在木板上、從平面看不成比例的畫。這些畫在弧形的銅鐘表面上映出來就成比例了。他再轉動銅鐘,似乎這畫上的人物、動物、花草、樹木、車船、水面都活動了起來。相反,成比例的人和實物在銅鐘上映出的影像,反倒不成比例。如果人站在銅鐘前去照,人的影像就會又瘦又長。這種現象,現在看起來道理不難懂,但在那個科學知識還不普及的時代,很多人琢磨不透其中的奧秘,覺得新鮮有趣,所以有很多圍觀者。
傻王
他生得粗壯高大,質樸憨厚,臉上總是帶着一副憨笑,一副傻呵呵的樣子,因此人們稱他為「傻王」。他是練硬氣功的,主要表演壓石、開石、斷石。他有三個拿手的節目:一是躺在地上,讓好幾個人抬着百十斤重的大石磨七、八塊,壓在他的胸上。傻王繃足了勁,紋絲不動。二是用指斷石。他拿來大石頭,讓觀眾畫記號,畫哪兒用手指斷哪兒。三是以胸碎石。他脫去上衣,赤膊袒腹,手捧石頭,猛砸胸部,石碎而胸無恙。他還能將三百多斤的大磨盤拴上繩子套在脖子上放到背後,直着身子繞場走動。他的表演常博得圍觀者的叫好。
趙瘸子
是練槓子的,幼年練功因踢腿用力太猛,導致殘廢。他以一條半腿在槓子上,手腳靈活、騰上翻下做各種動作,所謂槓子就是在一條單槓上的雜耍,與今天體操中的單槓項目非常相似。如「單手大頂」,「噎脖子」,「燕子翻身」,「哪叱探海」等,變幻多樣,常得到滿堂喝彩。
志真和尚
志真和尚一副僧人打扮,主要練硬氣功同時推銷一種藥丸。他有一隻大鐵錘,運好氣後,用它使勁捶打自己的前胸。只聽胸口「砰砰」有聲,但他神態泰然自若。練完後,他開始向觀眾推銷自己的丸藥。介紹說:「我的藥叫『切糕丸』,治餓不治病。」
程傻子
也叫狗熊程,主要表演馴熊和頂碗。他原是河北吳橋縣人,後帶領全家到北京賣藝,並在京落戶。他馴熊表演鋼叉,翻跟頭,直立行走,與人摔跤等。當時耍狗熊的人少,北京人看着覺得新鮮。他有時還表演頂碗,也叫頂寶塔碗。就是用一些碗按大小順序摞成寶塔狀,頂在頭上做出各種倒立、臥魚等高難驚險動作。程傻子的後代,如程文林等,也都成了天橋著名的藝人。
第三代天橋八怪出現在1930年代-1940年代之間,隨着政權的更迭,天橋撂地的藝人也逐漸消失,因而這一代天橋八怪也是最後一代。
雲里飛
原名白寶山。是老雲里飛白慶林的長子,初名壁里蹦、草上飛。雲里飛的跟頭翻得最好,很特別。他翻起跟頭來用頭點地,一翻就是四十個。老雲里飛年老後不再唱「滑稽二簧」,改說評書《西遊記》之後,白寶山接下這一攤繼續表演。滑稽二簧京戲的行頭十分特奇:用大紙煙盒當作烏紗帽,用長頭髮系在細鐵絲上當作鬍子,用根粗鐵絲粘上雞毛當作雉翎,一根蘆葦棍系上一些紅綠繩便成了馬鞭子。戲衣更簡單,大褂不扣鈕子,就算是戲袍。他有五、六個夥計,個個都是全才,生、旦、淨、末、丑外帶行跑龍套,很能吸引觀眾。雲里飛還有兩手絕活:一是把舌頭伸出來,「啪」地一聲能貼在鼻樑骨上;二是把耳朵捏巴捏巴塞進耳朵眼裡,過一、兩分鐘,說聲「出來」,耳朵就能從耳朵眼裡張開來。
大金牙
原名焦金池,河北河間縣人。據說,他得罪了當地惡少,被整得沒轍,才來到北京表演拉洋片。大金牙是矮胖子,小眼睛,常笑眯眯的,大嘴裡露出一顆大金牙,因此得了這個綽號。他以拉洋片為主。拉洋片是那時的一個新鮮玩藝兒,因為當時普通百姓看不起電影,所以祗能以看拉洋片代替。拉洋片類似現在的幻燈片,只是不用電而是用手動。現在北京新東安市場樓上有這種表演。
焦德海
是徐有祿的徒弟。他深得師傅的藝術精髓,從單口相聲發展成對口相聲。他對相聲藝術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他人長得精瘦,細長挑,剃光頭,臉上皮包骨、骨頂皮。他說相聲不使怪臉,沒有誇張表情,可是甭管什麼段子,從他嘴裡說出來,觀眾都忍不住要笑。他說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編的,他的許多徒弟後來成了名家。
大兵黃
原名黃才貴,山東人,曾在軍閥張勳部下當過兵,所以都叫他大兵黃。大兵黃長得人高馬大,大臉大鼻大嘴大嗓門,一臉絡腮鬍。他退役後到天橋靠罵大街招徠看客,推銷他自製的藥糖。他的打扮很有特色:一年四季都是頭頂小帽,足踏雙臉鞋,上着紫馬褂,下穿絨套褲,腰掛囊袋,手提葫蘆,有時手拄龍頭拐杖,腕套念珠。他罵軍閥政客、貪官污吏、貪財好色之徒,平民百姓聽着解氣,天天把他圍得水泄不通,故藥糖生意很不錯。
沈三
原名沈友三,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在名師指導下成為技藝高超的摔跤名手。1933年,沈三參加了在南京開的全國運動會,在摔跤比賽中得了冠軍,還曾在北京擊敗過俄國大力士麥加洛夫。另外,沈三還表演氣功,常表演的有「雙風灌耳」、「踢磚」等節目。
雙風灌耳是地上平放一塊磚,表演者側身躺下,下邊耳部枕在磚上,上邊耳部再摞三塊磚。另一人手執大鐵錘,掄起來往下砸。一錘下去,把上邊三塊磚擊碎,耳下邊的一塊磚也震碎,而表演者安然無恙。
踢磚是將一塊磚頭立在地上,緊靠磚前、磚後各放一碗水,然後猛踢一腳,磚頭上半塊飛滾出去,而下半塊立着不動。前後兩碗水也原地不動,滴水不灑
蹭油的
蹭油的叫周紹棠,東北人,以兜售自製的去油皂為生。他小個頭兒、乾巴瘦、扁腦殼、眼睛眯眯小、腳呈大外八字。從他前面走過的人,只要衣服上有油漬,他就拉住,用去油皂沾着唾沫,往下擦油漬。他一邊擦一邊念叨:「蹭、蹭、蹭啊,蹭油的呀;掉、掉、掉,油兒掉啦!」被他蹭掉的油不要錢,買皂才要錢。被他蹭過的人,如果覺得效果不錯,就會買他的油皂。
拐子頂磚
俗話說:「天橋把式--光說不練。」這個一條腿膝蓋以下截掉的拐子正相反,是光練不說。不論炎熱的夏天,還是飄雪的冬天,他每日都到天橋市場,找個路邊,赤裸上身,跪在那裡,垂目合掌,頭上頂着有一百多斤重的一摞大方磚,呈寶塔形,約有兩米高。他身前地上壓着一張紙,上寫:「拐子要錢,靠天吃飯,善人慈悲,功夫難練。」等到要夠一天飯錢,他便將磚一塊塊卸下來。這時人們可看到他頭頂露出一個拳頭大的深坑,可見功夫確實難練。
賽活驢
原名關德俊。他有個驢形道具,是用布製做的;套在身上,兩條腿就是驢後腿;握住兩根木拐的雙手就是驢前腿;彎下腰,腦袋伸入驢脖子的頭形之中,內有瞭望孔,可看到外邊。他妻子關金鳳化了妝,騎在驢背上,打着竹板唱蓮花落。驢子走動時,還表演各種動作,如驢子散花、驢子尥蹶子、驢失前蹄等。他手腳並用,上下自如,因此人稱「賽活驢」。
一百多年來,在天橋市場獻藝的,除上述三撥「八大怪」以外,還有很多自懷絕技的傑出藝人。他們如八仙過海般各顯神通、各練絕招,在北京近代民間藝術史上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一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