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鎮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鎮戰役

1937年太原會戰爆發,日軍戰鬥從9月3日打響,日軍1500多人開始進攻425團駐守的外圍前沿陣地。"從城外傳來的槍炮聲一直不斷。9月4日,日軍集結重兵,對李家寨、羅家山等外圍主陣地展開全面圍攻;9月5日、6日,日軍動用飛機、坦克、大炮、裝甲車和步騎兵3000多人開始進攻天鎮主陣地;7日夜,軍長李服膺下令全線後撤,天鎮城只留399團死守。9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天鎮城;9月9日,陽高失守;12日,天鎮陷落,晉北屏障頓失。

戰鬥部署

抗日戰爭前,晉綏軍第61軍(戰前稱第68師)駐防於平綏鐵路沿線天鎮、陽高、大同、豐鎮和興和等地,積極修築國防工事,實際上已處於戰備狀態。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奉令隸屬於傅作義的第7集團軍。當時,傅作義正率其第35軍主力(馬延守獨7旅、孫蘭峰第211旅),循平綏鐵路乘火車東經大同、張家口向南口馳援中央軍湯恩伯第13軍與晉綏軍陳長捷第72師作戰;同時,第35軍之董其武第218旅,由駐集寧的第35軍副軍長曾延毅、參謀長郗莘田指揮,向察北商都偽蒙軍李守信部進攻;傅命令第61軍沿平綏鐵路隨後向東續進。正當第35軍主力部隊兩個旅先頭已過張家口、下花園東進,第61軍先頭部隊獨立第200旅進抵孔家莊車站附近之際,由於日本侵略軍與偽蒙軍突由張北向萬全、張家口挺進,企圖截斷平綏鐵路南口守軍與第35軍後方聯絡線與退路,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劉汝明率其第29軍(宋哲元)的第143師(已擴充為1個軍的實力),自動經察南向南撤退。南口守軍也向蔚縣、廣靈轉進。此時,傅作義奉閻錫山電令率其第35軍主力又經張家口西返晉北大同,令該軍之第211旅第421團(劉景新)在孔家莊車站下車,配合第61軍之獨立第200旅(劉覃馥)向萬全城南山地對敵進行阻擊,掩護軍主力安全西撤。李服膺奉傅、閻電令率第61軍由柴溝堡等處後撤,於天鎮、盤山、陽高占領既設陣地,拒止日軍西犯,掩護第2戰區主力軍傅作義第35軍、王靖國第19軍、趙承綬騎兵第1軍等部在大同等地集結,準備與日軍進行會戰。綏東僅留中央軍門炳岳騎兵第7師與石玉山等部,第35軍第218旅撤回大同歸建。

軍長李服膺先是奉到固守天鎮盤山迄北山之線和天鎮城防3天以上的任務,由於與軍參謀長劉金聲和獨立第200旅長劉(香覃)馥(原系李服膺的老參謀長,關係密切)3人對敵情、任務估計不夠充分周詳,在匆忙撤退中,率爾作出如下的一線式消極防禦的兵力配備:以獨立第200旅的第四零零團(李生潤)占據盤山制高點,固守尚未竣工的國防工事陣地,以第101師占領盤山以北羅家山、李家山、鐵路兩側迄北山瓦窯口之線陣地(臨時構築的野戰工事),由李俊功師長負統一指揮天鎮第1線作戰之責。李師長率其第201旅旅長王丕榮及第402團駐於天鎮城內,第1線之兵力計有我第213旅和第401團、第400團共4個團,獨立第200旅之第399團駐守天鎮城防工事,軍司令部與獨立第200旅旅長及其第414團(白汝庸,渾源人)駐於陽高縣城內。李服膺軍長此時曾發出《告全軍官兵書書》,大意記得是:值此國家民族存亡關頭,我輩軍人,禦侮守土,責無旁貸,希望全軍官兵精誠團結,同仇敵愾,英勇抗戰,不怕犧牲,完成抗日戰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