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沖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沖穴
Taichongxue.jpg
圖片來自img.baidu [1]


太沖穴——養肝第一大穴,太沖穴歸屬足厥陰肝經穴,有緩解治療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外科疾病等。

位置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1]

穴名釋義

  • 穴名解釋:經穴名 ,太沖穴 Tài chōng(LR3)。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輸(土)、肝經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找到形質)。別名:大沖穴。

(1)「太沖穴」。「太」,大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衝散穴外,故名。大沖名意與此穴同。

(2)「肝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熱脹的風氣,在本穴為輸出之狀,故為肝經俞穴。

(3)太沖穴屬土。屬土,指太沖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脹散,脹散之氣性熱燥,表現出脾氣的燥熱特性,故其屬土。

  • 穴位含義: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2]
  •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急行的風氣,其性熱燥。
  • 運行規律:循肝經上傳中封穴。

功能作用

太沖穴

回陽救逆、調經止淋

操作

刺灸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法:直刺0.5--0.8寸。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脹或麻向足底放射。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時出現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每隻腳懸灸3--5分鐘。

主治

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干,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3]

作用

太沖穴位的作用

中醫上認為,太沖穴是肝臟的原穴,同時也是身體中十二經脈在腕部以及腳踝關節附近一個重要的穴位。肝臟主要管理的就是我們的情緒,如果出現發怒的情況,那麼就會導致肝氣疏泄受到影響,這樣人體也會表現出易怒的情況。所以說,日常如果出現了經常發怒的情況,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對太沖穴進行按摩或者是針灸,這都能夠很好的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除此之外,太沖穴是管理肝臟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對着個穴位進行科學的刺激能夠起到調節肝臟的作用,令心情或者是情緒變得更加的平穩。所以說,太沖穴是全身鎮靜以及鎮痛的一個重要穴位。

除了以上介紹的太沖穴位的作用之外,它還具有很好的調理氣血的作用。日常如果身體出現了頭暈目眩以及月經不調、遺尿、驚風、黃疸、腹脹腹痛還有咽喉干腫以及疝氣的情況,那麼按摩太沖穴位也有很好的治療以及預防的效果。

1.排肝毒消火氣

按摩太沖穴非常的適合那些日常就比較愛生悶氣以及比較內向的人群,如果你是那種脾氣來得快去的也快的人群,那麼按摩太沖穴的效果就不是那麼的明顯。首先我們要選擇正確的太沖穴位置,他在我們的腳背上面,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結合的地方往上按摩,到兩個骨頭連接的最末端就是屬於太沖穴了,也是人體的第一大要穴。

主要的按摩首發就是將指腹位置進行按壓,選擇點按的首發,按摩大約六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另外,按摩的力量可以稍微大一些,身體感覺到酸脹感覺是最好的。

2.治療耳鳴耳聾

專家還告訴我們,經常對太沖穴進行按摩,對治療耳鳴耳聾具有不錯的作用。這是因為耳鳴耳聾出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肝膽火旺所引起的,這個時候按摩太沖穴,同時對耳門穴、丘墟穴以及中渚穴等進行按摩,能夠令身體更加的耳聰目明,同時還具有清肝瀉火的功效。

3.治療昏厥

老中醫表示,對太沖穴進行刺激,能夠很好的調節身體中陰陽之氣逆亂的情況,對於昏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經常按摩還能夠引氣下行,起到醒腦開竅,特別適合昏厥等這種症狀進行治療。另外,太沖穴按摩一定要注意手法,除了按摩太沖穴之外,也需要對湧泉穴、水溝穴以及中沖穴等進行按摩。

4.治療感冒

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可通過按摩腳上的太沖穴減輕感冒帶來的不適,甚至可以使感冒痊癒。具體方法是: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15分鐘,而後用大拇指由湧泉穴向腳後根內踝下方推按,連續推按5分鐘,然後,再用大拇指按摩太沖穴(大腳趾與二腳趾縫上1.5分處)由下向上推按,雙腳都按摩,每側按摩5分鐘。按摩後,即刻會感到咽痛減輕,其他症狀也會隨之減輕;甚至痊癒。

臨床運用

  • 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高血壓、青光眼、面神經麻痹、癲癇、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下肢癱瘓等。
    太沖穴
  • 揉太沖穴可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生悶氣後產生的反應有疏泄作用。配合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臟鬱結的作用。

所屬經絡

太沖穴歸屬足厥陰肝經穴

解剖

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跖背側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跖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
太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拇短伸肌、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分布。足背皮肢較薄,皮下組織中走行有足背靜脈網及大小隱靜脈。足背動脈行於拇長伸肌腱的外側,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動脈、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布於拇趾與第二趾內面;後者穿第一跖骨間隙至足底外側動脈吻合,形成足底動脈弓。足背動脈的體表投影在內外踝之間連線的中點和第一跖骨間隙其底間的連線上。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長伸肌腱的外側,穿經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經(或經其內、外側)入該肌。足背動脈發出的第一跖骨動脈則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針再深進第一骨間背側肌內時,可能刺及或經過動脈的一側。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間背側肌。
布有腓深神經的分支,並有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跖骨背動脈通過。

配伍

太沖穴
  • 配大敦治七疝;瀉太沖、
  • 補太溪、復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
  • 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
  •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貧血、羸瘦;
  • 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

相關論述

  • 《針灸甲乙經》:痙互引善驚,太沖主之。
  • 《備急千金要方》:主黃疸,熱中喜渴。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
  • 《針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沖、三陰交。
  • 《醫宗金鑒》:主治急慢驚風,羊癇風證,及咽喉疼痛,心胸脹滿,寒濕腳氣,行痛步難,小腹疝氣,偏墜疼痛,兩目昏暗等證。

熱點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