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巴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巴塱(Afalong、Tafalong),台灣原住民族最大部落之一,台灣阿美族最大部落[1],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境,與西邊的馬太鞍相鄰。「Afalong」出自於阿美語,漢譯為阿巴塱,其意譯則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族人因此直接以「白螃蟹」取名;後來被改稱「Tafalong」,即漢譯為「太巴塱」。

日本政府在1937年實行地方改名政策,太巴塱因土地富饒,因此便改稱「富田」,並沿用至國民政府遷台之後;此時全台的行政區域進行全面的調整,富田被劃分成東富、西富、南富、北富等四村。雖是如此,在現今仍有人使用「太巴塱」或「富田」稱之。

在阿美族的遠古傳說之中,祖先來自現今豐濱鄉貓公山一帶,一路來到太巴塱才定居下來。太巴塱發祥地原本被族人認為是在河床地,後來在2000年一場考古挖掘之下,在部落後方的小山坡被挖出2000餘年前陶片,屬於卑南文化遺址之巨石文化一部分,因此被當地族人視為這裡是太巴塱發祥地。現今,在部落內立有紀念碑與瞭望台。

起源傳說

根據太巴塱阿美族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住在Arapanay(今台東市南方),某日遇大洪水,蘆舍多毀,有姐弟Lalakan、Doci兩人一同駕着小木臼,在波濤淘涌的海浪中,從Arapanay漂流至奇密社東北方的Cilangasan,因為沒有其他人漂來,姐弟二人為了繁衍後代,因而結為夫妻。婚後生男生女,到了第三代,有位名叫Rarikayan-No-Cidal者下山,住在奇密另立一社。他們的子女們出外狩獵,偶然發現北方的一片原野,乃從Cilangasan下山向北移動,終於在太巴塱社,他們稱它為Siaksakay(移川子之蔵,1935:482-486)。光復鄉前任鄉長萬仁光及地方民意代表曾經到Sisaksakay去,發現不少遺物是祖先留下來的,因此認為,昔時太巴塱社阿美族[2]遷來之初曾以此為拓殖據點。今他們的後裔皆稱該地是祖先早期之發祥地。在Piharaw時代,族人又從Sisaksakay遷居光復溪右岸與沙荖溪匯合處另建一聚落,稱Cifangaian。住了一段時間,因遇颱風,溪水暴漲,耕地流失,乃向較高的地方移居,另建一社,名太巴塱,這就是太巴塱歷史的開始。

視頻

太巴塱 相關視頻

原始部落舞蹈,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原民舞蹈
太巴塱之歌&拍手歌

參考文獻

  1. 太巴塱部落,中國網,2005-05-27
  2. 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計畫簡介,台灣民族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