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 (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陽神 (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太陽神,民間信仰中的神靈,中國的傳統神話、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和宗教中的太陽神共有數位,他們分別是:炎帝神農氏、羲和、日主、東君、太陽星君等。
太陽星君
太陽星君又稱太陽公、太陽菩薩、太陽神、日神;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 人們把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定為太陽星君的生日。 太陽為眾陽之宗、紀歲時之准,昔有朱明、大明、陽烏(亦作暘烏)、金烏、金輪等別稱;由於其為恆星之,世人敬稱星球為星君,太陽亦被尊稱為太陽星君。 人們把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定為太陽星君的生日。在炎帝神農(姜石年)時代即有拜祭太陽星君典禮,到帝堯時代,以春分朝日,秋分餞日,周制且帥諸侯朝日於郊,嗣後之朝代,均有拜日朝日之禮。朝廷如此,漢族民間也早就衍為時俗,形成拜太陽公之風尚,以感謝四季陽光普照之恩惠。[1]
炎帝神農氏
太陽神炎帝是一位極慈祥的大神,當他出現在世間的時候,大地上的人類已經生育繁多,自然界出產的食物不夠吃了,慈愛的炎帝教人如何播種五穀,用勞力來換取生活的資源;那時候,人類共同勞作,互相幫助,沒有奴隸,沒有主人,收穫的果實大家均分,感情象兄弟姐妹般親切;炎帝又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來,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稱他為「神農」,傳說他是牛頭人身;這大概因為在農業時代象徵幾千年來幫助我們耕種的牛一樣特別有貢獻吧。 這太陽神兼農業之神的炎帝剛誕生時,完全不需要半點人力,自然湧現了九眼井。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連,若是取出其中一眼井的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會波動起來。 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忎神龍而生,長於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 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忎神龍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為耜,揉水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號「神農」。 據司馬貞《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洩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曆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為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玹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於上,朱襄諸臣分理於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因為當時為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於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之論;綜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為一個人。 據《辭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別名,給以充分認可」;《辭源》又解:「《呂氏春秋·古樂》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從此句之意也說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禪位而有天下,故記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戰國策》記載神農攻打補遂是可以考據在中國境內的最早戰爭。[2]
羲和
中國有太陽女神,這位太陽女神名叫羲和。 最早的大百科全書《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 也就是說,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個太陽;「太陽之母」這是關於羲和的傳說之一。 羲和又是太陽的趕車夫,《楚辭·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無迫」(弭:平息;崦嵫:yān zī 牞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詩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趕着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着太陽前進;因為有着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於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視着時日的循環,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曆法。 羲和部落遺址位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中國太陽神祭壇遺址公園)內的天台山上;這裡留有太陽神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觀測天文的石質日晷、祭祀台、石椅、石磨、積石冢等遺存,出土過石斧、石錛、石鏟、石箭頭等器物。 據《山海經》、《尚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在天台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後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強大的古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羲和浴日之甘淵,蓋即十日所浴之湯谷」;《楚辭·天問》云:「羿焉日?烏焉解羽?」王逸註:「《淮南》言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莊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經》(今本無)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
考證
關於羲和部落遺址的考證如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研究專家,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裕日之甘淵」。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儘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後順序無考,但根據《山海經》,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理上一致是無疑的。 《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云:「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 《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之後;少昊崇鳥,顏師三注」。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說:「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堯王城遺址)、兩城(兩城遺址)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日照地區是贏姓莒國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領地;而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區屬於羲和之國的一部分。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裡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裡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 此外,史料記載日照在商周時均屬青州;根據《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或九州的概念,其時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為海島,日照地區當時位於華夏的最東端,正是太陽從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裡產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在山東省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天台山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老母廟,這座老母廟祭祀的是我們的先祖太陽神羲和,當地人稱羲和老母,這在全國眾多的老母廟中尚不多見。 郭沫若指出:「殷人於日之出入均有祭」;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夏於東母,泵三,犬三」,「己酉卜,鼓貞,竟於東母,九牛」,「貞,夏於東母,三牛,又」等記錄;可見商代「競於東母」的祭儀十分隆重;競,或作寮,《甲骨文字典》釋之為「會潘柴而祭之意」,也就是堆柴為火進行祭祀的意思。 陳家夢在《殷虛卜辭綜述》中指出,卜辭中的「東母」指太陽。 丁山先生認為「東母」是日神的別名,當為生十日的羲和,亦即太陽神;「夏於東母」即以火祭日。
習俗
日照地區漢族民間有太陽神崇拜習俗以天台山下太陽節(老母廟廟會)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大,影響最為廣泛。 對於老母廟的歷史,清朝王隕在《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中記載:「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里石盆山;《淮南子·覽冥篇》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于濤雒南門外。 土人傳曰:「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於高山之巔,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乃建老母廟于山下以祀女媧羲和,堆隕石於高台以祭太陽神靈」。 老母廟廟會(太陽節)起於何時,不見記載;傳說自古以來日照民間就有趕廟會的習俗,人們在祭祀神靈的同時,也要進行商貿和民間娛樂活動;因此每年一度農曆六月十九太陽神生日這天,天台山下的老母廟都要舉辦廟會,這是濤雒也是日照的一大盛事,周圍幾百里的鄉民都來趕廟會,祭太陽,祀老母,祈求五穀豐登,幸福安康;村民們還將生產的鄉土產品拿來展示、交換、同時請來專門的戲班子表演節目;據說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北魏時期,慧深法師在天台山老母廟附近建天台憫寺;由於農曆六月十九日也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佛教很自然地融入了當地的太陽節習俗;因此農曆六月十九太陽節這天,人們不但祭太陽,祀老母,還要拜菩薩;值得注意的是,石鳯寺的建築本身也反映了原始太陽崇拜與佛教的結合;據說寺廟雕樑畫棟,大殿裡供奉的是佛像,壁畫則是羲和浴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和大羿射日等傳統的神話傳說。 老母廟廟會(太陽節)大型節慶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來廟會上發生了一件離奇的「木刀殺人」的事故,廟會活動才中斷;當時戲班子上演的是三國演義中關公計斬蔡陽的情節,據說演關公的演員手持木刀,手起刀落,居然真的把演蔡陽的演員的人頭砍了下來,從此廟會終止了,但是民間的祭祀活動一直沒有停止;六十年代文革開始,紅衛兵到這裡破四舊,將老母像合佛像砸毀;到七十年代人們在這裡採石,老母廟和石鳯寺被徹底破壞了;但是在民間,人們在太陽節這一天仍然保留吃麵餅的習俗。 金烏,中國神話中太陽之靈,形態為三足烏鴉,共有十隻,它們住在東方大海扶桑樹上,輪流由它們的母親羲和駕車從扶桑升起,途徑曲阿山,曾泉,桑野,隅中,昆吾山,鳥次山,悲谷,女紀,淵虞,連石山,悲泉,虞淵。
日主
日主,中國古代神祇,先秦時期的齊地八神中的太陽神,《史記·封禪書》:「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四曰陰主;五曰陽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八曰四時主」;根據《史記》的記載,日主的神祠建立齊國東北之境的成山之上,據說是迎接日出的地方,所以說「日主」是一位太陽神。 《 漢書·郊祀志》記載:「 一曰天主;二曰地主;叄曰兵主;四曰陰主;五曰陽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祠盛山,盛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陽,以迎日出雲;八曰四時主」;根據《 郊祀志》的記載,日主的神祠在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