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權主義哲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女權主義哲學

來自 中圖網的圖片

女權主義哲學,(Feminist philosophy)又譯女性主義哲學, 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婦女運動實踐和女性主義理論探討的產物。經過30多年的發展,女性主義哲學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執著的批判精神,在哲學研究方面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推進了當代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並對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女權主義哲學

外文名稱 Feminist philosophy

別稱 女性主義哲學

提出時間 20世紀70年代

應用學科 社會學科

適用領域範圍 婦女運動實踐和女性主義理論探討

背景

女性主義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頗具影響力的哲學價值觀和方法論,它以"性別"為分析範疇來重讀、解構和重建哲學,批判和檢討許多導致人類自身及自然危機的固有價值觀體系,為協調和解決各種衝突,創造更為開放、更為平等、更為自由的哲學思維空間,培育新的時代精神作出獨特的貢獻。近現代,女性主義哲學在西方社會得到飛速發展,已有大量著述問世。自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召開以來,國內許多學者開始進入女性主義哲學領域翻譯、介紹、梳理和研究西方學者的成果,並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論著。經過十餘年來的開拓發展,女性主義哲學研究已經在中國初具規模,而且愈發進入到主流哲學中,成為一種新興的學術力量。

中國女性主義哲學研究不斷拓展,成果豐碩。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總庫中,以"女性主義"為關鍵詞進行搜索,2006-2010年間共有文章3700餘篇,以"女性主義哲學"為主題搜索的結果為180餘篇,比過去十年(1995-2005)增長了28.6%。而在"中國知網",以"女性主義"為主題詞檢索,在2006-2010年間,有9207條記錄,2006-2011年間卻有11475條記錄,一年內就增加了2268條記錄。而且,女性主義哲學研究的領域也不斷拓展,不僅僅局限於諸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等學科,還增加了許多新領域和新視角,諸如女性主義生態學、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女性主義宗教學,以及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學和女性主義教育學等等。

主要內容

女性主義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大部分,一是對西方經典原著的翻譯和解讀,二是對女性主義哲學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

翻譯解讀

一、對西方經典原著的翻譯和解讀

近現代以來,女性主義哲學在西方社會的迅速發展也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關注。北京大學出版社專門組織翻譯了當代女性主義哲學經典著作劍橋《女性主義哲學指南》,並在2010年出版中譯本。該書共分十三章,從一個宏大的、全方位的哲學場景中展現當代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國內相關研究和高校哲學專業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一些中國學者也開始了對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研究成果的篩選編輯工作,例如2007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女性身份研究讀本》一書。同時,中國也出版了一批國外著名女性主義哲學家代表作的中譯本,例如,美國女性主義哲學家朱迪斯·巴特勒的經典著作《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和《消解性別》中譯本。在宗教學領域,中國也翻譯出版了被稱為北美宗教心理學奠基人的女性主義哲學家奈奧米·R.高登博格的兩本著作,即《身體的復活--女性主義、宗教與精神分析》與《神之變--女性主義和傳統宗教》。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對於女性主義政治哲學的引進和解讀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過一些學者的辛勤努力,當代美國著名女性主義政治學家南茜·弗雷澤(Nancy Fraser)的一些重要著作譯本得以問世,這積極促進了中國學術界對於弗雷澤思想的關注和研究。 在西方社會,弗雷澤的地位和影響引發了一系列的學術討論和爭議,並有一些討論文集出版,中國學術界翻譯出版了《傷害+侮辱--爭論中的再分配、承認和代表權》一書。由於弗雷澤的研究涉獵範圍很廣,國內學者開始從不同的學科和角度探討她的理論,例如有學者專門探討了弗雷澤的"公正觀"問題。 此外,在這一時期,中國翻譯出版了美國著名女性主義法學家凱瑟琳·愛麗絲·麥金農《邁向女性主義的國家理論》,以及《公民身份:女性主義的視角》等著作。與此同時,南宮梅芳的生態倫理學著作《生態女性主義:性別、文化與自然的文學解讀》也得以問世。

深入研究

二、對女性主義哲學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

2006-2011年間,中國內學術界對於女性主義哲學的研究呈現深入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成為這一研究的新生力量。

1.哲學方法論與認識論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尤其是女性主義和女性主義哲學研究中,方法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們正生存在一個複雜、混亂和相互衝突的無序世界中,"如果我們試圖從根本上思考這些混亂,那麼就將不得不教導自己如何以一種新的方式去思考、去實踐、去聯繫,以及去認識。" 一些學者從認識論角度闡釋女性主義認識論中的三個基本問題,即平等認知主體問題、優勢認知群體問題、女性經驗與知識客觀性問題。另一些學者則側重於研究女性主義認識論的使命及其對知識生產的意義,並對國外學者的最新研究進行評述。 有些學者試圖把對於女性主義認識論的研究與當代中國知識女性聯繫起來,探討性別知識的建構問題。還有學者嘗試性地直接概括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特徵,例如相信哲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主張哲學不應成為理性,尤其是被性別化了的"理性"一統天下;強調哲學是差異的和多元的,而不是普遍的和單一的話語等等。另有學者著文對國內女性主義哲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尤其是方法論問題進行批評性思考,強調國內女性主義哲學研究應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實現理論自覺 。

2.倫理學

2006-2011年間,國內女性主義倫理學方面的成果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於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研究的深化;二是對於應用倫理學理論和問題的關注。

關懷倫理學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後,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2006至2011年間又迎來了一次新的熱潮。在中國知網中輸入主題"關懷倫理",搜到的論著有134篇之多,一年後增加到193篇,文章內容涉及政治哲學、倫理學、教育、經濟、 心理學和建築設計等領域。有學者指出,從2005年開始,中國內學者再度掀起對女性主義倫理學和關懷倫理學的研究熱潮。此次研究熱潮一方面是對第一階段研究問題的延續、深化、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將女性主義倫理學研究本土化的一次嘗試。另有學者指出,以關懷倫理為代表的女性主義倫理學對哲學乃至其他學科帶來了極大影響,但女性主義倫理學在應用後現代主義哲學成果的同時,也承負着後者的理論困境和實踐難題。也有一些年輕學者試圖將儒家"仁"之倫理與關懷倫理進行比較,分析這兩種倫理是否能夠兼容或者整合為一種全新的倫理形式問題,同時對關懷教育進行了探討。其他學者則把女性主義倫理學,尤其是關懷倫理學與教育結合起來進行了研究。此外,一些學者試圖基於關懷倫理學對整個女性主義倫理學的哲學意義作出評價。

中國學者也試圖以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為基礎,針對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實踐問題,從應用倫理學領域,尤其是生命倫理學和生態倫理學等方面研究女性主義倫理學,例如邱仁宗教授主編出版了《生命倫理學:女性主義視角》一書。此外,受女性主義哲學關注女性主體體驗的影響,國內學者也注重對於"身體"、身心關係和"緣身性"(Embodiment)等範疇的研究。例如一些學者認為,身體是當代女性主義哲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還有學者分析了西方女性主義哲學基於現象學探討女性體驗和身體問題所取得的成果。2011年3月,中日"生殖健康與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南大學召開,可以看成是結合中國國情和實踐問題研究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的有益嘗試。會議結合國際社會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探討了生殖健康與身體政治的關係。

3."差異"、"性別差異"與平等

在許多西方女性主義學者看來,"差異已經占據當今女性研究項目的中心舞台", "差異已經代替平等,成為女性主義關注的核心"。 把女性呈現為一種"在除了性別之外的多種權力和身份維度中的社會存在,已逐漸成為女性主義哲學的核心方案"。 而"作為一種女性主義口號,'差異'關係到女性之間的社會差異--例如人種差異,或者性取向差異、或者階級差異。在女性主義理論中,'差異'已經逐漸地象徵由女性並不具有統一社會身份的社會觀察所得出的所有複雜性。"女性主義哲學對於差異的討論主要來自西方社會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股政治力量。當時由於女性內部的差異,白人中產階級的排除性歧視導致女性主義運動的分裂,以及女性主義發展政治哲學發展的要求。 國內學者也把研究"性別差異"作為當代哲學、當代女性主義哲學的重要使命。眾所周知,平等和差異的關係問題始終是女性主義哲學中的一個悖論性問題,"女性主義一方面需要以自由主義公民資格之性別中立作為自己的前提,即堅持是否具有公民資格與性別無關;另一方面又需要正視自身的客觀差異,避免以一種形式上的齊頭式對待反而造成新的不平等。" 解構主義女性主義試圖緩解這兩者之間的對立,強調"差異與平等從來就不是二元對立的,兩者之間也並非是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或是有後者就沒有前者的對立關係。平等的對立詞應是不平等,而差異的對立詞應是單一身份認同。差異不應帶來不平等,而平等也不必預設相同"。 倘若女性主義哲學要堅持"性別差異",勢必要先對什麼是"女性"進行界定,因而國內一些學者也圍繞着女性主義是否應當放棄"女性"概念,應當如何描述"女性"的性別特徵,以"性別差異"是否為一個本體論事實等問題進行分析,強調女性主義不應放棄"女性"概念。因為如果一個女性沒有"女性"的指稱,便會失去自己應有的社會和話語空間,失去主體地位,成為根本不存在的人。放棄"女性"概念將使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面臨更大的危險。另一些學者則從性別"同質性差異"的角度探討了女性主義哲學建立的可能性。一些學者也考察了伊麗格瑞的性別差異觀,以及理想的性別關係模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