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姚小平 | |
---|---|
出生 |
953年3月23日 上海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語言學家 |
知名作品 |
《語言文化十講》 《華語官話語法》 《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史》 |
畢業院校,黑龍江大學、北外、中國社科院。0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外語教學與研究》雙月刊主編,《當代語言學》、《語言研究》、《語言科學》、《外語學刊》雜誌編委,東北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校兼職教授,瀋陽師範大學、北外日本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無黨派。通曉多種語言,包括英語、 法語、西班牙語、俄語、日語、德語、希臘語、拉丁語。 語言思想史,文化史,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
主要經歷
1960-1966,上海市虹口區溧陽路第四小學;
1967-1969,上海市虹口區四平中學;
1970.4-1978.1,黑龍江省黑河地區嫩江縣紅衛公社北江三隊,務農;
1978.2-1982.1,黑龍江大學俄語系,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學士;
1982.2-1984.1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系,語言學專業碩士;
1984.12-,北京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研究所;
1985.8-1986.9,德國科隆大學,自費修習德語等;
1994.9-1995.9,德國明斯特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著作
《語言文化十講》
《羅馬讀書記》
《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
《17-19世紀的德國語言學與中國語言學》
主要譯著
《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序言
《英語字詞用法》(英漢對照)
《論語言的起源》
主要叢書
《語言學名家譯叢》
主要論文
漢語的單音節性
早期漢外詞典對漢語詞類的處理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語文詞典編纂的貢獻
早期的漢外字典--梵蒂岡館藏西士語文手稿十四種略述
梵蒂岡圖書館所藏若干明清語言文字書
孔子言語規範四說
語言學史研究諸方面
考據學與科學語言學
《馬氏文通》的作者到底是誰
《馬氏文通》來源考
老子語言觀略說
Logos 與"道"
羅素《中國問題》解讀
Sixty Years of Historiography in Chinese Linguistics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AND WRITING IN CHINESE MYTHOLOGY, LEGEND AND FOLKLORE
笛卡爾,喬姆斯基,福柯
名人軼事
九十年代中,姚小平到北外工作逾十年,終於有機會參評正教授。除開其他條件,還須通過一項第二外語筆試。因其本科學的是俄語,二外便考英語。考場在某階梯教室,來參試者不少。可以帶字典,不過姚頗有點自負,沒有帶。卷子是北外各系出的,那時候評定職稱考外語,尚未推行國家考試。筆試的主要內容是英譯漢,把一篇講聯合國組織機構的文章翻成中文。那篇東西很容易,半小時就譯完。看看時間還早,便取過一份德語卷子,也是翻譯,可是比英語卷子難得多,是一篇歷史文章,記敘傳教士來華事跡。做完德語卷子,又過去一小時,看幾乎無人離場,就又領了一份法語卷子。仍是外譯漢,也不甚難,講八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半小時後,將將做完,未及細看,鈴聲已經響起。一周後師資科下發成績,英、德、法語分別得95、90、84。
2017年通曉九種以上的外語是怎樣的體驗?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人跡紛至的路可能是坦途,但那鮮有人走的路必有獨屬於它的風情景致。自學英、法、德、日、意、葡、西、拉、希並精通多門外語,這於姚小平老師來說,既是興趣驅使,也是治學使然。走別人未曾走過的路,姚老師自學不同的語言,學以致用,並用而求其知(智),撰書譯著,春華秋實。我想,再回首,身後走過的這外語之路,定是他終生無盡的財富。 姚小平教授
祖籍浙江乍浦,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生於上海,經歷過文革、務過農,而後求知問道、訪學各國,姚老師豐富的人生經歷鋪就了他外語治學的高山遠路,而沿途點綴的便是他外語學習的諸多趣事。
趣事一:英語苦學,無師自通
有一陣子,我聽英語廣播簡直上了癮,整日整夜地聽。因為在農村的最後兩年,我得了一份好差事,當了知青集體戶的火頭軍,於是就有更多的時間學外語。白天做飯、收拾園子時,我總開着收音機;夜晚躺在被窩裡,插上耳機,則能聽得更專心。不知有多少回,醒來時發現收音機里還在說話。常有老鄉來串門,好奇地問我總在聽些什麼,我就說,這是「上海話」。(要知道,那年頭收聽外台是要冒風險的,叫做「偷聽敵台」,足以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就這樣過了許多日子, 有一天夜裡,我聽着聽着忽然開了竅,感到聆聽廣播無非就是在讀一本書,詞語一個接一個在眼前跳出,呈現為清晰的視覺符號。能有這種感覺,或許也是因為聽和讀有着密切的關係吧。總之,那真正是一次質的飛躍……
【我的外語我的路】趣事二:德語習得之思
八零年代中,第一次去德國。曾在一家成衣廠打過工,天天與工人交往,語言進步很快。最簡單的一句話,Guten Morgen「早晨好」,是文縐縐的,工人們並不大說,而是說 Morgen;甚至把第二個音節幾乎吞了,只說 Morn;其實中國人也一樣,早上跟同事打招呼,說「早晨好」的話,便顯得忒書卷氣,更習慣說的是「早」。到下班時,說「再見」,正式的說法是 Auf Wiedersehen,口語裡也簡為 Wiedersehen。但好像不能更簡,這跟中國話不能把「再見」縮略為「再」或者「見」,也很像。我是學語言學的,可是有一次卻被學生用一個極簡單的問題難住:為什麼「早晨好!」可以說成「早!」,「晚上好!」就不能簡化成「晚!」呢?因為一時給不出合理的答案,便覺得語言學很沒意思。
【我的外語我的路(續)】 趣事三:評職稱,考外語
九零年代中,到北外工作逾十年,終於有機會參評正教授。除開其他條件,還須通過一項第二外語筆試。因本科學的是俄語,我的二外便考英語。考場在某階梯教室,來參試者不少。可以帶字典,不過我頗有點自負,沒有帶。卷子是北外各系出的,那時候評定職稱考外語,尚未推行國家考試。筆試的主要內容是英譯漢,把一篇講聯合國組織機構的文章翻成中文。那篇東西很容易,半小時就譯完。看看時間還早,便取過一份德語卷子,也是翻譯,可是比英語卷子難得多,是一篇歷史文章,記敘傳教士來華事跡。做完德語卷子,又過去一小時,我看幾乎無人離場,就又領了一份法語卷子。仍是外譯漢,也不甚難,講八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半小時後,將將做完,未及細看,鈴聲已經響起。一周後師資科下發成績,英、德、法語分別得95、90、84。 趣事四:日語島國初體驗
零七年國慶期間,去大阪開會。日語是大學期間自學的,以後幾乎沒有機會付諸實用。到了日本,發現國人來此,即使全沒學過日語,憑中文大致也能認路,地名、站牌、店名等多半寫漢字。在神戶三宮附近,想去港灣,問路人「うみ」在哪裡,並在手心寫一個「海」字,對方馬上就明白了。中日兩國之為近鄰,關係可謂特殊:不但共享一海,還共用一個「海」字。
會後去東京,坐新幹線。出站時,想保留車票,便不經機器檢票口,走一側自由通道,對工作人員說了一句冗長而怪誕的日語。那位卻能懂,笑笑說:「ほしいです?」 原來,「想要」是這麼簡簡單單地就可以表達的。
在東京,借宿內弟家,天天用我有限的日語與不通漢語的女孩們攀談。她們當面叫我「おじさん」,背過身則稱我「姚さん」。因我這客人在,每天都到自家餐館用餐。有一晚,上火鍋,調料也用麻醬,加日本味噌;又端來一盤生雞蛋,以為要下鍋煮,不料孩子們每人兩個砸進碗裡拌作調料,邊吃邊喊「おいしい」。據說連豬肝也生吃,前提自然是淨無病菌。總之不是中國食俗。
【我的外語我的路(續)】
趣事五:意大利語,聊勝於無
回國前一日,與房東聊了一晚。我的意語太初級,幾個短句過後,便感覺憋悶,於是改說英語,可這位一句都不能。於是又說德語,他還是乾瞪眼;再換說俄語、法語,他仍接着搖頭。不得已,又轉回意語,連比帶畫,居然弄明白了:他在北部生活,擁有小農場,養了上千隻雞,麵包、甜酒都自家生產;又供女兒在羅馬讀大學、學中文,開銷不輕鬆,這套兩居室是在十幾年前買下的,平時就給女兒住,如今她去了北京,便租了給我。他說,希望女兒將來學成,開個貿易公司,跟中國人做生意。現在世界一股風,各國都鬧漢語熱,多數學習者是為了飯碗,真正因喜愛中國文化而學漢語的只占少數。
【我的外語我的路(續)】 趣事六:葡萄牙語,為用而學
跋:公元二○一三,為余本命之年;起居庸雜皆從心所欲,惟學問之途仍難安分,蠢蠢好覓新奇。入春,始習葡文,攻《葡漢詞典》。辨其形,斷其字,考其音,明其義,日履艱辛,不憚煩碎,每得一解,如破題獲謎底然,甚可自娛。迨仲秋,研讀三過,乃著文探究。零零落落,攢成萬字,無非一隅之識。倘得同人賞析,方家指謬,不亦幸哉!壬辰大雪後識。
「十六世紀後期的中西詞彙與生活——晚明《葡漢詞典》一席談」(《中華讀書報》2014.4.16)
趣事七:書只帶了一本,《維洛克拉丁文》
……於是天天讀拉丁文。有師傅來修電錶,見桌上攤開大部頭,曲里拐彎一個也不識,便叫「了不得!」我趕緊說,是閒得慌,沒廣播、沒電視、沒網絡、沒報紙,才拿它打發時間,實則毫無用處,不如會修電錶。師傅聽了哈哈一笑,兩下里都開心。
古羅馬作家塞涅卡云:「閒而不讀,不如死豬。」(Otium sine litteris mors est.——「死豬」是我杜撰的字眼,原文並沒有的。原話只是說,閒下來便要讀書,否則很無趣,跟死了沒兩樣。)何以閒時非得讀書呢?為什麼不能幹點別的?今人能用來解悶的東西,多到不勝列舉;就算端着握着,像模像樣地讀着,多數也並不是書。兩千年前羅馬人消閒,其實也未必非讀書不可。狩獵、垂釣、遊戲、角斗、吟詩、觀劇、宴飲等等,古羅馬人的閒餘生活絕不單調。
不錯,讀書是求知的途徑,塞涅卡興許是想說,求知之路漫漫,一刻也鬆懈不得。除此,我琢磨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更直接的:那時候,書的種類不多,而且都靠手抄,所以格外金貴,非一般人所能擁有。擁有書,有暇讀書,不必為衣食操勞,是上流社會的生活。
【遊記:乳山行之四,2012/8】
談及外語學習,姚小平老師說:
「外語這東西,學一門是必須,學兩門也還有用,再多則難說。三門四門有用嗎?或許是無用之用。對於一個學者,尤其是人文學者,則可以說是一種學術儲備。儲備着不一定有用,也許一輩子也用不上,但不能說就是浪費,興許某天就用到了。再說,即使用不上,也還能自我賞玩。」
【我的外語我的路(續)】
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外語學習,亦是如此:路漫漫其修遠兮,唯有上下而求索。最後借用姚老師引自《列子·說符》的話與大家共勉:「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視頻
監事長姚小平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