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姬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姬鷸

中文學名: 姬鷸
拉丁學名:Lymnocryptes minimu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鸛形目
科:丘鷸科
屬:姬鷸屬
種: 姬鷸
亞   種: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Brünnich,1764
英文名稱:Jack Snipe

姬鷸[1](學名:Lymnocryptes minimus)是一種涉禽,體長18厘米。與所有其他沙錐區別在頭頂中心無縱紋;尾呈楔形,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尾色暗而無棕色橫斑。與闊嘴鷸區別在嘴較直,肩部多明顯條紋。飛行時腳不伸及尾後,翼前緣無白色。性孤僻。繁殖期在繁殖地周圍作""字形飛行表演。白天極少飛行,甚至有危險時也不飛。靜止不動或步行至安全地帶。

棲於沼澤地帶及稻田。進食時頭不停地點動。繁殖在歐洲北部至西伯利亞西部;越冬在南歐、非洲、中東、印度及東南亞。

形態特徵

姬鷸頭頂黑褐色,具金屬光澤和淡色斑點。寬闊的黃色和皮黃色眉紋中央有一黑線,將眉紋分隔成兩端聯結,中部分開的雙眉。眼先白色,有一粗的黑紋從嘴基到眼,到眼後黑紋變窄,並與耳覆羽的黑色斑和橫跨頰部的黑紋相聯。其餘臉部、頭側、頦、喉皮黃白色。後頸呈褐色和灰褐色斑雜狀,並具淡色斑點。翕、上肩、腰和尾黑褐色,富有光澤和綴有相當多的紫色和綠色,與四條平行的淡金黃皮黃色縱紋形成鮮明對比。下肩暗褐色,具紅皮黃色和淡皮黃色斑紋。翅上覆羽褐色、羽緣皮黃色。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尾黑褐色,中央尾羽最暗,最長而尖,尾呈楔形,共由12枚尾羽組成。前頸和胸鴿灰色,具褐色縱紋;兩脅也具褐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尾下覆羽微綴褐色縱紋。翅下覆羽和腋羽暗灰白色,稍具褐色條紋。

虹膜暗褐色。嘴暗粉紅褐色或灰黃色,尖端黑色。腳淡綠色或暗黃綠色和粉紅褐色。

大小量度:體長170-190毫米;嘴峰36-43毫米;翅104-121毫米,尾43-54毫米;跗跖19-25毫米。

叫聲:被趕時通常無聲或發出壓抑的gah聲[2]

生活習性

遷性:姬鷸在中國為冬候鳥和旅鳥。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月遷經中國。

習性:常單獨在夜間和黃昏活動。白天多匿藏在草叢或灌木叢中不出,一般很難見到。受驚後常蹲伏於地,一動不動,偽裝成各種姿式以適應當地環境來逃避危險。直到危險迫近時,才突然從腳下衝出飛逃。通常飛不多遠又很快落入草叢。

食性:姬鷸主要以蠕蟲、昆蟲、昆蟲幼蟲和軟體動物為食。多在晚間和黃昏與黎明時候覓食。覓食多在水邊沙岸或泥地上,覓食時將長嘴插入土中,有節律的上下活動取食。也在地面啄食[3]

棲身環境

姬鷸在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森林和森林地帶的沼澤、湖泊與河流岸邊,尤其是富有苔蘚、蘆葦和水生植物的水域岸邊及其沼澤地上。遷徙期間和冬季多棲息於水邊沙灘、沼澤、水中小島和農田地帶。

生長繁殖

姬鷸的繁殖期為6-8月。通常營巢於富有蘆葦和植物的溪流附近的沼澤地上。巢多置於土丘上。每窩產卵4枚。卵的顏色為鴿灰色或橄欖褐色,被有銹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5-42×25-30毫米。雌鳥孵卵[4]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國外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越冬於歐洲南部、非洲、往東到中亞、印度、泰國和中南半島國家。偶爾到日本。

中國分布: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北戴河)、內蒙古(哈拉哈河)、上海(崇明島西)、江蘇(鎮江)、福建(福州)、甘肅(河西走廊)、新疆(西部喀什、塔里木盆地及天山)(旅鳥)、廣東(廣州、佛山、江門)、廣西(沿海紅樹林地區)、海南、新疆(喀什)(冬候鳥,旅鳥)、香港、台灣。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姬鷸和它的孩子們!

參考資料

  1. 姬鷸(附圖), 濕地之友網,2017-04-13
  2. 姬鷸叫聲,鳥類百問中文,2016-10-06
  3. 姬鷸生活習性,鳥類百問中文,2017-03-15
  4. 姬鷸繁殖,鳥類百問中文,2017-03-15
  5.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