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菊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菊仙 | |
---|---|
出生 | 1841年1月23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字菊仙,號寶臣 |
職業 | 京劇老生 |
知名於 |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
知名作品 | 《雍涼關》《七星燈》《搜孤救孤》《搜府盤關》《完璧歸趙》等 |
孫菊仙 (1841~1931),男,清末民初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老生,是半途轉業、三十歲以後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藝人。
名濂,一名學年,字菊仙,號寶臣,外號孫一囉,晚年用"老鄉親"為藝名,天津人。
出生在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
誕辰:1841年1月23日,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正月初一日。
逝世:1931年7月29日,農曆辛未年六月十五日,卯時。[1]
目錄
藝術經歷
和平時期
自幼悟性很強,喜好音律、戲曲和武術。
1858年十七歲時考取了武秀才,當再考武舉人落榜後,憤而投軍從戎。
1861年二十歲的孫菊仙投奔清軍陳國瑞的部下,參與了鎮壓太平軍的戰役。
1867年轉到英西林的軍隊服役。因功保至游擊,獲三品銜。作過"候補都司"。
後來,英西林因涉及某案,被革職,孫菊仙由此棄官來到北京,開始了他近七十年的京劇演唱生涯。
孫菊仙從少年時代就非常喜愛程派京劇藝術,來到北京後,便投奔到同治年間最著名的京劇老生程長庚的門下學習京劇。他先是做票友,後來正式進入梨園界,最早進入的是祝成班。
由於他具有歌喉洪亮、行伍出身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又善於揣摩,融會各家之長,獨具一格,很快紅遍京城,成為各戲班爭聘的名角。
他在北京最受歡迎時期,也是譚鑫培、汪桂芬正紅的時候。當時譚鑫培的代表作是《碰碑》,汪桂芬的代表作是《文昭關》,他的代表作是《三娘教子》。
這是被觀眾公認為百聽不厭、代表三個不同流派,各自具有特點的好戲。當時北京街頭巷尾,時常可以聽到有人學着哼孫腔"小東人……",譚腔的"金烏墜……",和汪腔的"伍員馬上怒氣沖……"。
1886年孫菊仙被招入清宮的昇平署,為清朝"內廷供奉"。在宮廷內演戲同時兼任教習達十六年之久。孫菊仙的京劇表演藝術甚受慈禧太后的稱賞,被賜予四品頂帶。[2]
八國聯軍侵占後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京城的寓所被毀,全家遷往上海,在上海從事演出和經營劇班十餘年。
孫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滬的天津商人的讚賞,因為同里關係,親切地稱呼他"老鄉親",此後,這個稱呼逐漸在各地叫響,即使演出的海報、戲單上也以此相稱。辛亥革命後孫菊仙回到了北京,自民國政府成立後他就很少參加商業演出。但是對水旱賑災、養老恤孤之事卻樂而為之,至老不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晚年的孫菊仙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天津。
返津後,他始終關注着家鄉京劇藝術的發展,重視培養京劇人才。積極參加天津票友界的活動,經常到票房清唱。孫菊仙與當時天津的文化名流有很深的交往。
1920年逢孫菊仙生日,天津教育家嚴范孫專門做詩慶賀。
1926年天津東門裡文廟修繕完畢,應嚴范孫、林墨青等人之邀,拜謁文廟併合影留念。
孫菊仙與當時主持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的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在戲劇改革方面志趣相合,曾在草廠庵共同組織京劇團體 --鶴鳴社。
公益慈善
孫菊仙晚年熱衷於天津的公益和慈善事業。民國二十年天津大同學校為籌募辦學資金,在春和戲院舉行募捐義演。孫菊仙不顧自己已經是九十歲的高齡,堅持參加。
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一場演出,劇目為《李陵碑》。演出過程中,年邁的孫菊仙,唱念僅是吐字,音已不能成聲,在台上步履蹣跚。觀眾為之而感動,頻呼:"老鄉親辛苦!",舞台上下情融一片,三個月後孫菊仙在津病逝。[3]
藝術特色
孫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氣磅礴、不拘細節為主要特色,世稱孫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孫菊仙同譚鑫培、汪桂芬合稱老生"新三傑",他壯年從藝,曾師事中年的程長庚,得其親炙;又接受了張二奎的影響,繼承了程、張兩派演唱直腔直調、不尚花梢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孫菊仙嗓音寬厚高亮,音量極大,有寬有窄,有高有低,五音俱佳,每一放歌,浩瀚洪闊有如雷鳴。兼之氣力充沛,用尖腔、使嘎調,極其自然。
唱腔古樸雄壯,不事雕琢,磅礴充沛而少轉折,長腔也不常見,雖粗服亂頭卻別具魅力,真摯樸實感染力強,令聽者動容。孫菊仙的念白,吐字飽滿,有稜有角,間有天津方音,又吸收了王九齡既上口、又接近口語的念法,鏗鏘有力,爽朗風趣,無作戲痕跡。孫菊仙在新三傑中屬守舊類型,但也有所創造。
他的唱、念純以氣勝,並且善於通過氣息的放與收、音量的大與小、聲調的高與低、節奏的疾與徐、行腔的曲與直等方面的對比,造成鮮明、強烈的印象,取得感人的效果。如《逍遙津》、《李陵碑》、《烏盆記》等劇目中的大段唱工即是這樣處理的。
孫菊仙的唱腔與譚、汪兩派不同,咬字有力,行腔轉折不多而極動聽,寬起來如黃鐘大呂,細起來非常之細卻又是裊裊不斷。他獨創的孫腔,有一種唱着唱着似離開你的耳鼓,逐漸要消失,而忽然大聲一放,震耳欲聾。他的唱腔,有時一波三折波瀾壯闊,有時突然直上,鳶飛戾天。
他平時為人講求"俠骨義氣",好打不平,所以他演老頭戲,如《四進士》的宋士傑很有特色。他身材碩長,兩隻大眼睛神采奕奕,形容宋士傑的古道熱腸、俠肝義膽,譚鑫培、汪桂芬也不得不退避三舍,而不動演此戲。
代表劇目
常演劇目有《雍涼關》[4]、《七星燈》[5]、《搜孤救孤》、《搜府盤關》、《完璧歸趙》、《馬鞍山》、《臥龍弔孝》、《胭粉計》、《善寶莊》(即《敲骨求金》)、《雪杯圓》、《罵楊廣》、《洪羊洞》、《三娘教子》及《四進士》等。[6]
藝術傳承
直接傳人
孫派藝術的直接傳人不多,雙闊亭、時慧寶分別繼承了他的高亢挺峭和低回渾厚,天津票友王竹生、李東園等學孫也有似處。
他的唱腔、唱法、念白諸方面的特色大多被後來的一些名家吸收,如麒派得其粗豪蒼勁,馬派取其風趣自然,高派傳其慷慨奔放,甚至劉派也取法於他的悲壯激昂。孫菊仙的特色唱腔在醜行演員蕭長華的唱段中也有所體現。[7]
"孫派"唱腔
孫菊仙創造了一些運用"孫派"獨有唱腔的戲,如《完璧歸趙》、《馬鞍山》、《舌辯侯》、《臥龍弔孝》、《逍遙津》、《胭粉計》、《火燒上方峪》、《善寶莊》、《雪杯圓》、《罵楊廣》、《戲迷傳》等等。後來為"劉(鴻聲)派"所宗,繼之高慶奎又兼學孫、劉。
孫派繼承者只有時慧寶,起始很紅,後因潦倒以死,傳下來的"孫派"藝術,就被高派、麒派、馬派等吸收於各派之中了。[8]
活動年表
1872年,同治十一年(壬申):孫菊仙在上海老丹桂茶園登台
孫菊仙在上海老丹桂茶園登台。
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孫菊仙改搭四喜班
傳說四喜班主時小福因生意賠累,由嵩祝班拉孫菊仙改搭四喜。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譚鑫培二次赴滬。
譚鑫培二赴滬演唱,藝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慶茶園,後改丹桂。老生武生兩門抱,時孫菊仙在滬,出演天仙。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最早國產唱片灌錄。
著名京劇大師孫菊仙在上海灌錄唱片,現存勝利唱片公司1904年錄製孫菊仙的唱片約10面,是能找到的最早的"國產"唱片,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1912年,農曆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台劇場。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孫菊仙、金秀山、馮子和、江夢花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薰陶。
1915年,農曆乙卯年:譚鑫培五次赴滬。
九畝地新舞台二次成立,虧損累累,其婿夏月潤(新舞台老闆)、王又宸(新舞台台柱)親蒞北平,跪求老爺子幫忙。譚鑫培始允南下,為第五次赴滬,演十天,首日《空城計》,末日《珠簾寨》。票價樓上樓下一律五元,滬人始震動,傾市而出。
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無空椅,立無隙地,而譚年已七十矣。時楊四立亦隸新舞台,唱到第二,譚上演必誤時,楊輒拉長馬後,以延時間。台下不知,以為楊好賣弄,則鬨堂報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門》,台下竟享以茶壺蓋、銅板、桔子皮,楊至頭破流血,然亦無法不唱也。
譚前後來滬凡五次,京戲近百年瑣記稱為六次南下者誤,因譚初次北返以後,未幾即入內廷供奉,清制供奉賞四品白石頂戴,例不得出外演戲。庚子之亂,清後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戲以為糊口者;未幾迴鑾,孫菊仙已逃滬,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則光緒二十六年以後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當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6年11月29日,農曆丙辰年十一月初五日:孫菊仙赴漢口演出。
孫菊仙在漢口大舞台演出,1916年11月29日起連演十二天後,突然出牌請假,由同來的二牌老生佟禹臣、青衣花旦王佩蘭、武生何月山等續演了半個月。這年孫菊仙已75歲高齡,可能是病了。
他在漢大演的劇目有《李陵碑》、《空城計》、《雙獅圖》、《奇冤報》、《桑園寄子》、《四進士》、《逍遙津》、《八義圖》、《柴桑口》、《雍涼關》等,儘是他的唱工力作,可惜天數短了些。廣告上每天大軸都是何月山的《鐵公雞》等大武戲,孫菊仙的戲放在倒第二。[9]
珍貴老照片
絕版賞析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 人物:孫菊仙,梨園百年瑣記
- ↑ 【硃砂痣·一霎時前後廳紅燈了亮】_孫菊仙_1906年勝利唱片,荔枝,2014-11-18
- ↑ 天津名人館|孫菊仙:半途轉業孫一囉,無人不道老鄉親,金刺蝟,2018-07-29
- ↑ 【雍涼關·實指望扶漢家如同反掌】_孫菊仙_1908年物克多唱片,荔枝網,2014-11-15
- ↑ 孫菊仙【ca.1905-1908年勝利者唱片】七星燈,喜馬拉雅,2017-09-10
- ↑ 京劇老唱片欣賞:孫菊仙演唱京劇《硃砂紅痣》,快資訊,2019-04-23
- ↑ 孫菊仙提攜程硯秋出演《硃砂紅痣》,360個人圖書館,2017-12-21
- ↑ 尚小雲,幸虧孫菊仙的提攜,與他合作的《三娘教子》成了經典劇目,百度,2018-08-16
- ↑ 《孫菊仙哭靈牌》,搜狐網,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