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氏殉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氏殉夫,先主兵歸白帝城,夫人聞難獨捐生①。 至今江畔遺碑在②,猶著千秋烈女名③。 【釋詞】 ①難:遇難。捐生:即捐軀。 ②遺碑:即指梟姬祠。

【原文】

先主兵歸白帝城,夫人聞難獨捐生①。

至今江畔遺碑在②,猶著千秋烈女名③。

【釋詞】

①難:遇難。捐生:即捐軀。

②遺碑:即指梟姬祠。位於安徽蕪湖舊城西七里大江中��磯島,現在此祠已不存。

③著:顯赫。引申為輝耀重義輕生的女子。

三國詩詞《孫氏殉夫》原文及賞析

【賞析】

孫夫人投江殉夫這一情節,是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時增加的:「時孫夫人在吳,聞猇亭兵敗,訛傳先主死於軍中,遂驅車至江邊,望西遙哭,投江而死。後人立廟江濱,號曰梟姬祠。」明代文豪、畫家徐渭為梟姬祠題聯一副:

思親淚落吳江冷

望帝魂歸蜀道難

孫權嫁妹,雖有政治用心,但孫氏與劉備結親後,夫妻之間有情有義,不失為一對恩愛夫妻。小說情節中對此筆墨不多,可作者卻將孫夫人對劉備的情義勾畫得明明白白。新婚之夜,劉備見孫夫人房中刀槍森列,侍婢佩劍,不覺失色。管家婆見此,稟告孫夫人:「房中擺列兵器,嬌客不安,今且去之。」孫夫人笑而令人撤去。「當夜玄德與孫夫人成親,兩情歡洽。」以至蜜月情濃,劉備「全不想回荊州」。待劉備欲返荊州,私下和趙雲商量脫離東吳之策時,心中甚是矛盾:「備欲不去,使荊州有失,被天下恥笑;欲去,又捨不得夫人。」不料,他與趙雲私語已被孫夫人聽見,她當即表白:「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當相隨。」說得乾脆爽快,既深明大義,又感情真摯。還主動為劉備出謀:「推稱江邊祭祖,不告而去。」完全站在了劉備一邊,護着夫君,為着夫君。

當東吳派兵追趕,在危難之中,劉備以實言相告孫夫人:「昔日吳侯與周瑜同謀,將夫人招嫁劉備,實非為夫人計,乃欲幽困劉備而奪荊州耳。奪了荊州,必將殺備。是以夫人為香餌而釣備也。」孫夫人大怒:「吾兄既不以我為親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見乎! 今日之危,我當自解。」情義分明,剛毅果決,既表現了她平素身擅武事,遇事不驚的個性,又顯示了倚恃皇家公主的氣派;叱責東吳諸將,儼然有大將風采;鼎力相助夫君脫離險境,頗有情義。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傾注着對夫君的情愛。後來,東吳與劉備爭奪荊州,人為地將其夫妻分離,但孫夫人對劉備的繾綣之情,並未斷絕。聞知劉備已死,馬上江邊祭奠,並以身殉夫。因此說孫夫人投江,不僅僅是殉節,更多還是對劉備的深情,痛不欲生。

孫夫人至死忠於「天下梟雄」劉備,自然她可稱為「梟姬」。「梟姬祠」是後人為紀念孫夫人而建的。封建時代只注重褒揚女性的節烈貞操,而不注重女性的情感。這首詩便是從節烈意義上落筆的,「至今江畔遺碑在,猶著千秋烈女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