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龍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龍珍 | |
---|---|
原文名 | SunLongZhen |
出生 |
1940年 江蘇 |
逝世 | 1969年6月13日 | (28–29歲)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活躍時期 | 1959年至1969年 |
信仰 | 馬克思主義 |
孫龍珍 女,1940年出生在江蘇省泰縣,1959年支邊來疆,1960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69年6月10日,在反擊蘇聯入侵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的鬥爭中,為保衛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而英勇犧牲。1969年6月13日,被上級黨組織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8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授予她「革命烈士」稱號,修建此碑緬懷烈士業績。孫龍珍烈士永垂不朽!
人物介紹
孫龍珍,出生於江蘇省泰縣,1959年隨生產建設兵團支邊來到新疆吐魯番,1962年主動要求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九師執行「三代」任務。1969年6月10日,在反擊前蘇聯入侵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的戰鬥中,為了保衛祖國領土,捍衛民族尊嚴,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帶着六個月的身孕參加了這次戰役,不幸中彈犧牲。1969年8月被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授予「革命烈士」稱號,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員。並於同年,為其修建烈士陵園,立碑紀念。
英雄事跡
在距離小白楊哨所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墳墓,墓碑上刻着孫龍珍的名字。為什麼在哨所旁會有一個女人的陵墓?這裡有着一段刻進歷史的感人故事,它和後來哨所旁的那棵小白楊和哨所的更名有着直接的關係。 孫龍珍出生在江蘇一個窮苦人家,1959年,19歲的她響應黨的「支援邊疆、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融入了西進的洪流。 進疆後,她被分配到兵團工二師十二團火焰化工廠。 孫龍珍是個樣樣爭先的「鐵姑娘」 「一、二、三、四……」一串清脆的口號把寧靜的小城從夢中喚醒。晨曦里,9個身着迷彩服的姑娘邁着軍人的步伐走、跑,迎着早到的陽光做早操,成為剪影——小城新的一天開始了。 他們個個身材窈窕相貌姣好,都是多夢的年齡,畢業於各地高等院校,有着花樣的浪漫情懷,卻更多了些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和幹練——他們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六一團十二連「孫龍珍民兵班」第十屆的女兵們,被譽為新時代的「花木蘭」和「鏗鏘玫瑰」。
一九六二年春,新疆伊犁和塔城發生了震驚中外的邊民外逃事件。一聲令下,新疆兵團的職工們從各地來到國境線上,實行「代耕」、「代牧」、「代管」。此後,組建了邊境團場,屯墾戍邊,農場職工成為不拿軍餉「軍人」。
1969年6月10日傍晚,蘇軍綁架了牧一隊(現十二連)正在放牧的職工張成山。消息傳到連隊,孫龍珍和戰友們一道去營救,蘇軍開槍射死了孫龍珍。
倒下的那一刻,孫龍珍身懷6甲,年僅29歲。
此後,孫龍珍被授予 「革命烈士」稱號,她所在的「牧一隊民兵二班」更名為「孫龍珍民兵班」,人們在她生活過的地方修了「孫龍珍烈士墓」、「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
2003年7月29日,這片犧牲了孫龍珍的44萬畝爭議區域,經中哈兩國勘界確權,歸屬中國。
進入新時期,改革後的農場,職工實行承包經營制,「營」、「排」、「班」等準軍事化建制撤銷,「孫龍珍民兵班」卻一直保留下來。 烈士墓 烈士墓 龍珍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從農九師各團場中的幾萬人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未婚女青年,實行統一民兵預備役制、集中食宿的軍事化管理,每兩年輪換一屆。
女兵們除了集體軍訓、學習、配合邊防官兵完成巡邏執勤任務外,更多時間被分到各農牧承包經營戶中,管理牲畜、給作物澆水施肥……
第十屆民兵陳衛紅2008年7月從國家檢察學院河南分院畢業,參加西部計劃志願服務,分配到農九師一六八團民政科兩年,申請留在該團場工作。第十屆民兵班招募新「兵」,她被錄取到龍珍當了兩年民兵,「復員」後成為師司法所的幹警。她說:是民兵班鍛煉了她,為勝任現在的崗位打下了基礎。 和陳衛紅一樣,龍珍班有不少成員成為連隊幹部,有的入伍成為國防兵。 黃靖是現在龍珍班的副班長。2007年從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畢業,來到駐軍某部幼兒園當教師,2009年6月加入孫龍珍民兵班。 剛到民兵班2個多月,半夜裡睡得正香,突然被急促的集合號喚醒,3分鐘穿戴整齊,打好背包,來到操場排隊,一聲命令,他們刺破夜幕頂着大風,到天亮攀山越嶺5公里——人生第一次的五公里讓黃靖永生難忘。她在日記中寫道:「來到這裡,意味着遠離城市的喧譁,遠離漂亮的衣服和精緻的手飾,意味着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但我深信,嬌嫩的花朵經過風霜雪雨的洗禮,才會變得更加堅強。」 2007年8月1日,是第八任班長楊靜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軍英雄模範表彰大會,得到了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 同年8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新疆石河子調研,晚上,溫總理與新疆兵團老同志、老知青、戍邊英模代表親切座談,時任龍珍班副班長的張珊代表民兵班向總理匯報工作。 溫總理聽了她的發言後親切地說:「孫龍珍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主權的完整,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她的事跡感人心魄,催人奮進。你作為英雄班的副班長,又是第三代軍墾人,能接過前輩屯墾戍邊的接力棒是非常光榮的,希望你和你們班的戰士繼續發揚兵團精神,立足本職,取得成績。」 總理的話鼓舞着新一屆龍珍班女民兵做出新貢獻,他們自願每年拿出100元以上的生活費設立了「孫龍珍民兵班助學金」,用於幫助家庭比較困難的品學兼優的學生。 一六一團團部駐新疆裕民縣城一角,十二連在大山深處距團部100多里。冬天大雪封山,進出困難,龍珍班的成員被暫時調到團機關根據個人所學專業和特長,分在各部門協助工作,住在團文化中心二樓會議室。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早上跑操……嘹亮的口號聲成為小城居民準時起床的定時鬧鈴。 1962年4月,聞名全國的「伊塔事件」發生後,孫龍珍響應號召,主動要求參加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隊。 孫龍珍所在連隊擔任代牧任務,就是把滿山遍野無人看管的牛羊收攏起來重新編群放養,保護好當地老百姓的財產,等待牧民回來。 當時的邊境非常不穩定,中蘇雙方時有摩擦。 1969年6月10日,太陽還沒有從巴爾魯克山爬上來,牧工張成山就出牧了。羊群順着它們熟悉的牧道,追尋着肥美的草灘。 並沒有政治觀念的羊一路就走進了一片長着肥嫩青草的三角地帶,張成山沒有留意,進入了當時蘇聯單方面認定的「爭議區」。 張成山正要上前阻攔羊群時,對面跑來了體魄雄健的頓河馬,馬上騎着蘇聯邊防巡邏兵。赤手空拳的張成山被強行綁架。 哨所官兵奮起反擊 「快來人啊!我們的人被綁架了!」一個牧民看到了一切,他急匆匆趕回連隊。戰友們操起鐵鍬棍棒,吶喊着湧向三角地。 孫龍珍也操起了鐵鍬。小姑子於志蘭忙上前阻擋:「嫂子,你有身孕,我替你去!」「不,我是民兵!」孫龍珍不顧已經有6個月的身孕。 當群眾跑到距離事發地百米遠的時候,突然,對方哨所的機關槍響了。 一串串子彈飛了過來,其中一顆穿過了孫龍珍的腹部射進胸膛……當戰友們迎着彈雨把她從草地上搶救回來的時候,她已經停止了呼吸。鮮血滲透了她的衣服,腹中的胎兒還在掙扎…… 當時的塔斯提邊防前哨班的戰士義憤填膺,排長李永強帶領哨所官兵奮起還擊,6名蘇軍被當場擊斃。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塔斯提事件」,也叫「孫龍珍事件」。 後來,孫龍珍的家人要求把她的遺體安葬在哨所旁的塔斯提河畔。
軼事
1940年10月,孫龍珍出生在江蘇省泰縣一個貧農家庭。l959年,根據邊疆建設的需要,她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內地青年支援新疆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告別新婚丈夫,遠離魚米之鄉,來到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化工廠,乾熬硝爐、砸礦石的工作。她經常在40℃左右的艱苦條件下工作,但她埋頭苦幹,毫無怨言。月月被評為紅旗手,是廠里的骨幹。 1962年春,蘇聯在伊犁、塔城等地區策動和脅迫中國一部分邊民外逃,嚴重破壞了我國邊境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大片土地無人種,牲畜無人管。根據上級指示,兵團動員一部分人到邊境從事生產建設,孫龍珍得知此事後,連夜找到廠領導,堅決要求到邊境第一線去工作,經工廠領導批准來到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一六一團十二連牧一隊做牧工,同年,孫龍珍同志的丈夫於志林也從家鄉來到山區,從事放牧工作,孫龍珍同志干一行,愛一行,由於她細心鑽研,短時間內便掌握了放牧技術。山區氣候變化無常,時而冰雹、時而風雪,為了看管好羊群,她自己經常受凍挨餓,哪裡工作最艱苦,哪裡就有孫龍珍。剛到牧一隊工作時,牛羊群分散在滿山遍野,需要收攏整群,為此隊裡特選了身強力壯的男同志做這個工作。孫龍珍堅決要求參加,她和男同志一樣爬高山,過河流,收攏羊群,馴服牛野性,很快就熟悉了放牧工作。 1969年6月10日傍晚,一六一團牧一隊牧民張成山趕着羊群返回牧業一隊的途中,突然18名蘇聯騎兵侵入我國境內,綁架牧民張成山,搶走了羊群,並把張成山押至裝甲車拉走。牧一隊領導發現情況後,及時帶領40名牧工手持各種工具,奔赴出事現場。當時,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並且又身懷六甲的孫龍珍,不顧親人勸阻,也積極參加了這一鬥爭。「她穿過野草叢生的坡溝,和大家一起勇猛向前,不幸中彈犧牲。 孫龍珍在反抗蘇軍人侵搶救戰友和羊群的緊要關頭,不畏強暴,敢於鬥爭,上級黨委根據孫龍珍生前的要求和一貫表現,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8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授予她「革命烈士」稱號,並在美麗的巴爾魯克山腳下為她樹了紀念碑。
與小白楊哨所
戰士母親的白楊樹苗 後來,蘇方在張成山年年放牧的冬窩子處拉起了一道鐵絲網,自己強行劃分了國界。 可是,咱中國人怎能聽任國土被占。於是,蘇軍白天剛拉好,晚上就被我邊防居民拆除,你拉我拆了幾個回合後,鐵絲網終究沒有拉成。 為了「寸土必爭」,兵團的群眾在邊境開荒種地,雖然土地氣候環境都很惡劣,但他們從不放棄。那時候,人們把這片地叫做「政治田」。 發生在中蘇西部邊境的這種對峙一直持續了8年,在這期間,屯駐在邊防哨卡前兵團連隊的軍墾戰士們一手拿着鎬一手拿着槍,堅守着屬於自己的領地。 孫龍珍事件和孫龍珍墳墓,成為塔斯提邊防哨所歷史的一部分。只要是邊防哨所的戰士,就能耳熟能詳地講述這段歷史、這段故事。 1978年春節,塔斯提邊防哨所的錫伯族戰士陳福森回伊犁老家探親。在一家人吃團圓飯的時候,陳福森講述了發生在哨所邊那個年代的故事。 陳福森的老母親流淚了,她為兒子和戰友們戍守在這樣一個邊防前哨自豪,也為兒子們的艱苦的生活環境揪心。 老人幾夜都沒有合眼,左思右想,她做出了一個決定。兒子歸隊的時候,她把親手培育的20棵白楊樹苗交到兒子手中,千囑咐萬叮嚀:「把樹苗栽在哨所旁,讓它們陪伴你們。」 陳福森背起樹苗輾轉千里回到了哨所。 小白楊的艱難成長 見到樹苗,戰士們別提多高興了,大家想象着將要告別荒蕪、將有綠樹陪伴他們站崗放哨的快樂。 但是由於哨所建在山崗上,周圍土質鹼性大,而且方圓十里沒有水源,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要養活這些小樹苗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戰士們沒有氣餒,下了崗哨的戰士輪流硬是把黑土從十幾公里外背上哨所。栽樹那天,哨所沸騰了。官兵們搶着挖坑培土、背水澆樹,20棵小白楊喜盈盈地排列在哨所的屋前房後。 戰士們原先為了生活飲用,每個星期只到十里外的布爾干河背一次水,而現在為了這20棵樹苗,他們要每天背一趟,不論是狂風暴雪還是烈日炎炎。 從此,戰士們每天洗臉不能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只要能節省下來的水一定都去「餵」小白楊。
然而,兩個月後,小白楊由於不堪忍受乾旱高溫、風沙肆虐,19棵小樹苗相繼枯死,只有離哨所最近的那棵在頑強地抗爭着。 官兵們的心疼啊,訓練沒勁,吃飯無味。陳福森乾脆跑到那惟一的白楊樹下偷偷抹眼淚。 這惟一的小白楊在戰士們精心呵護下,一天天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哨所旁終於有了生命的綠色。 詩人心靈的顫音 這段感人的故事被哨所的一名戰士寫進了日記,又摘抄在哨所的黑板報上。 1983年夏,著名詩人、詞作家樑上泉來新疆邊防部隊採風,他在塔斯提邊防連聽到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看到了那塊寫着小白楊故事的黑板報。看過戰士的日記後,詩人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1] 哨樓上那手握鋼槍的戰士、哨樓邊那高聳入雲的小白楊,挺拔的戰士、挺拔的樹,綠色的軍裝、綠色的樹葉……創作靈感在樑上泉腦海里迸發而出。當天夜裡,他一夜難眠,飽含激情一氣呵成了《小白楊》——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乾兒壯,守望着北疆/微風吹,吹得綠葉沙沙響羅餵/太陽照得綠葉閃銀光/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小白楊,小白楊,它長我也長/同我一起守邊防。 當初呀離家鄉,告別楊樹莊/媽媽送樹苗對我輕輕講/帶着它,親人囑託記心上羅餵/,栽下它就當故鄉在身旁/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小白楊,小白楊,也穿綠軍裝/同我一起守邊防……」 1984年「八一」建軍節那天,閻維文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慶「八一」文藝晚會上,第一次將《小白楊》唱了出來。一時間,塔斯提邊防哨所因《小白楊》而出了名。 《小白楊》唱響小白楊哨所 從那個時候起,戰士們每天早上起床唱、集合站隊唱、走向哨所唱、打靶歸來唱。這一唱就唱了20年。2004年7月25日,中央「心連心」藝術團在小白楊哨所演出。當歌唱家閻維文將《小白楊》唱響的那一刻,整個場面沸騰了。 「帶着這首歌,我走南闖北唱了整整20年,這首歌給我帶來了許多榮譽。我感謝小白楊哨所的戰士、感謝那個送來樹苗的媽媽、感謝這首歌的詞曲作家,是他們給了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這棵小白楊旁邊為小白楊哨所的官兵演唱,今天,我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面對鏡頭,閻維文無比感慨地說。 如今,那昔日的小白楊已經長成了需兩個人才能合圍住的參天大樹。哨所的官兵在樹旁的斜坡上用白灰和石塊堆砌出一排醒目的大字:「發揚小白楊精神,守好祖國西大門」。
民兵班
「一、二、三、四……」一串清脆的口號把寧靜的小城從夢中喚醒。晨曦里,9個身着迷彩服的姑娘邁着軍人的步伐走、跑,迎着早到的陽光做早操,成為剪影——小城新的一天開始了。 他們個個身材窈窕相貌姣好,都是多夢的年齡,畢業於各地高等院校,有着花樣的浪漫情懷,卻更多了些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和幹練——他們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六一團十二連「孫龍珍民兵班」第十屆的女兵們,被譽為新時代的「花木蘭」和「鏗鏘玫瑰」。
一九六二年春,新疆伊犁和塔城發生了震驚中外的邊民外逃事件。一聲令下,新疆兵團的職工們從各地來到國境線上,實行「代耕」、「代牧」、「代管」。此後,組建了邊境團場,屯墾戍邊,農場職工成為不拿軍餉「軍人」。
1969年6月10日傍晚,蘇軍綁架了牧一隊(現十二連)正在放牧的職工張成山。消息傳到連隊,孫龍珍和戰友們一道去營救,蘇軍開槍射死了孫龍珍。 倒下的那一刻,孫龍珍身懷6甲,年僅29歲。 此後,孫龍珍被授予 「革命烈士」稱號,她所在的「牧一隊民兵二班」更名為「孫龍珍民兵班」,人們在她生活過的地方修了「孫龍珍烈士墓」、「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 2003年7月29日,這片犧牲了孫龍珍的44萬畝爭議區域,經中哈兩國勘界確權,歸屬中國。 進入新時期,改革後的農場,職工實行承包經營制,「營」、「排」、「班」等準軍事化建制撤銷,「孫龍珍民兵班」卻一直保留下來。 龍珍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從農九師各團場中的幾萬人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未婚女青年,實行統一民兵預備役制、集中食宿的軍事化管理,每兩年輪換一屆。 女兵們除了集體軍訓、學習、配合邊防官兵完成巡邏執勤任務外,更多時間被分到各農牧承包經營戶中,管理牲畜、給作物澆水施肥…… 第十屆民兵陳衛紅2008年7月從國家檢察學院河南分院畢業,參加西部計劃志願服務,分配到農九師一六八團民政科兩年,申請留在該團場工作。第十屆民兵班招募新「兵」,她被錄取到龍珍當了兩年民兵,「復員」後成為師司法所的幹警。她說:是民兵班鍛煉了她,為勝任現在的崗位打下了基礎。 和陳衛紅一樣,龍珍班有不少成員成為連隊幹部,有的入伍成為國防兵。 黃靖是現在龍珍班的副班長。2007年從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畢業,來到駐軍某部幼兒園當教師,2009年6月加入孫龍珍民兵班。 剛到民兵班2個多月,半夜裡睡得正香,突然被急促的集合號喚醒,3分鐘穿戴整齊,打好背包,來到操場排隊,一聲命令,他們刺破夜幕頂着大風,到天亮攀山越嶺5公里——人生第一次的五公里讓黃靖永生難忘。她在日記中寫道:「來到這裡,意味着遠離城市的喧譁,遠離漂亮的衣服和精緻的手飾,意味着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但我深信,嬌嫩的花朵經過風霜雪雨的洗禮,才會變得更加堅強。」
2007年8月1日,是第八任班長楊靜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軍英雄模範表彰大會,得到了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 同年8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新疆石河子調研,晚上,溫總理與新疆兵團老同志、老知青、戍邊英模代表親切座談,時任龍珍班副班長的張珊代表民兵班向總理匯報工作。 溫總理聽了她的發言後親切地說:「孫龍珍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主權的完整,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她的事跡感人心魄,催人奮進。你作為英雄班的副班長,又是第三代軍墾人,能接過前輩屯墾戍邊的接力棒是非常光榮的,希望你和你們班的戰士繼續發揚兵團精神,立足本職,取得成績。」 總理的話鼓舞着新一屆龍珍班女民兵做出新貢獻,他們自願每年拿出100元以上的生活費設立了「孫龍珍民兵班助學金」,用於幫助家庭比較困難的品學兼優的學生。 一六一團團部駐新疆裕民縣城一角,十二連在大山深處距團部100多里。冬天大雪封山,進出困難,龍珍班的成員被暫時調到團機關根據個人所學專業和特長,分在各部門協助工作,住在團文化中心二樓會議室。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早上跑操……嘹亮的口號聲成為小城居民準時起床的定時鬧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