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孟子》是一本記述孟子思想與言行的儒家經書,完成於戰國時代中後期,屬於《十三經》之一。該書詳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注本主要有東漢趙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等。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
成書
背景
對於孟子遊歷列國的順序,歷年來有許多不同看法。《史記》記載,孟子遊說齊國的齊宣王、魏國的梁惠王皆未果,於是返回家鄉鄒國著述《孟子》;錢穆認為孟子約在燕昭王即位前後離開齊國,返回鄒國度過晚年,此時已年過七十。近代學者則認為孟子離開齊國後,還去了滕國與魯國,最後才返回鄒國。
孟子的生存年代屬於戰國時期,列國以合縱連橫的戰爭謀略為主要政策,於是孟子的儒家理念無法得到伸張。《孟子》即為一本闡明《詩經》、《尚書》以及孔子之道,並統整孟子思想的書。
作者
《孟子》的作者一般認為包含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其中萬章與公孫丑兩人應為主要編寫者,咸丘蒙、浩生不害、陳臻等人也有參與,但究竟孟子本人是否參與編寫,則爭議不休。現今學者多認為孟子沒有直接參與,但仍未有定論。
第一種說法認為《孟子》是孟子晚年與弟子萬章等人的作品,最早可見於西漢時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並受到趙岐、應劭、蘇洵、蘇轍、朱熹、趙順孫、陳士元、閻若璩、魏源、錢基博、錢穆等人的贊同。焦循則進一步認為,書中孟子與諸弟子的答問為弟子所輯錄,不含答問的論說部分則為孟子自撰。支持此說的證據如下:
《史記》成書於西漢,與孟子生活的年代最近,史料最完備,所以其說法也最可信。
《孟子》全書筆勢連貫如鎔鑄而成,不像是多位作者編輯之作,而孟子門生也未必寫作能力如此高明,能寫出如此氣勢雄厚之作。
若與記述孔子言行的《論語》相比,《孟子》較少紀錄孟子的容顏表情,因為孟子自己即為作者。
《論語》之所以不稱《孔子》是因為該書乃由孔子弟子論辯所得;而《孟子》與《荀子》等書皆為本人所著,故以作者之名命名。
第二種說法認為《孟子》是由弟子所記,最早可見於三國時孫吳人姚信所著的《士緯》,並有林慎思、晁公武 、周廣業、崔述、蔣伯潛等人持相同看法,但日後又可分為書成於孟子死後與孟子生前兩種論點。唐代的韓愈指出《孟子》是在孟子過世後由弟子所著,元代袁俊翁則因書中未見孟子臨終的記載,故認為書成時孟子應仍在世,後者得到梁啓超、羅根澤等人認同。支持此說法的證據如下:
書中可見許多關於其志向與品性的描述,而不只有勸誡弟子的言詞而已。
書中每章的開頭皆為「孟子曰」,且各章皆有「孟子曰」、「孟子對曰」,若為孟子自述則應為「軻曰」、「孟軻曰」,故可以得知皆是由門生所記。
書中孟子多以諡號稱呼國君,而這些人未必都比孟子早逝。
孟子常以「子」稱呼弟子,此與《論語》中孔子直呼弟子名字不同;且書中關於萬章、公孫丑的問答最多,亦不以「子」稱呼此二人,所以此書應為此二人所主編。
朱熹的注本之中,有兩處註解認為該章句是門生記述的遺漏,造成其說法矛盾。[1]
內容
《孟子》一書為語錄體,以答問方式展開,主要論證方法為駁論。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據《史記》記載,《孟子》一書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篇名取自各章開頭的幾個字,沒有特別的含意。東漢趙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將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七篇十四卷。
風格特色
《孟子》文氣雄健,氣勢磅礡,詞鋒犀利,如決江河而下,浩浩蕩蕩,筆鋒所至,萬物披靡。感情洋溢,愛憎分明,波瀾曲折壯闊,詞采華瞻,有時寬厚弘博,有時輕鬆幽默,明白曉暢,明朗簡潔,流暢疏盪,極少生僻字詞。
《孟子》長於辯論;邏輯嚴密,善用問答方式的表現方法,逐步深入問題,層次清晰,一問一答穿插變化,製造氣勢,分清層次,突出主題。辯論方法靈活多樣,或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或虛實莫測,欲擒先縱,處處顯出機敏和智慧;尤善設機巧,引人入彀,不憚反覆,說理詳盡。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如「挾泰山以超北海」、「椽木求魚」、「五十步笑百步」。舉例取譬時,又富於幽默,如牽牛過堂、齊人妻妾諸段。《孟子》修辭技巧甚高,善用反問句、對比、排偶句,又善用虛字和語氣詞。
註疏
《孟子註疏》--東漢趙岐注《孟子章句》;北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註疏之一。
《孟子章句》--趙岐
《孟子注》--東漢鄭玄
《孟子章句》--高誘
《孟子注》--劉熙
《注孟子》--揚雄
《刺孟》--王充
《孟子注》--綦母邃
《孟子注》--陸善經
《孟子音義》--張鎰
《孟子手音》--丁公
《翼孟》--劉軻
《續孟子》--林慎思
《孟子集注》十四卷--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
地位
《孟子》一書的地位一開始並沒有很高,《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叫做「傳記博士」。
到五代十國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盡依太和舊本,歷時八年才刻成。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