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德烈·蓋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德烈·海姆[1]

安德烈·海姆FRS(俄語:Андр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ейм英語:Sir Andre Konstantin Geim,1958年10月21日),俄羅斯荷蘭藉與英國藉的物理學家,因為「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與其學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一同獲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父母為德國人,1958年10月出生於俄羅斯西南部城市索契,擁有荷蘭國籍。1987年在俄羅斯科學院固體物理學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俄羅斯科學院微電子技術研究院工作三年,之後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巴斯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繼續他的研究工作。1994年,他在荷蘭奈梅亨大學擔任副教授,並與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首度合作。他同時也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名譽教授。他於2001年加入曼徹斯特大學任物理教授。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海姆發表了超過150篇的頂尖文章,其中很多都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獲獎感言

在獲獎後接受採訪時,安德烈·海姆說:"對於研究人員來講,諾貝爾獎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幾年前很多人就在討論說石墨烯的研究很可能是諾貝爾獎的大熱門,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次獲獎也在意料之中。"

" 但是我個人卻從來沒有期望能獲得這個獎項。我昨晚睡得很香,因為我根本沒有期望能拿獎。當有些人拿到諾貝爾獎後開始停止做科研,甚至停止做很多他該去做的事,並且其他方面的事物會纏繞着他很多年,這樣他更不能專心工作。但對於我來說,我會像往常一樣繼續我的研究,認真工作,享受研究。"

"我目前就有許多的工作需要馬上完成,還要寫很多的文章,所以我會像往常一樣高度集中精力去完成現有的工作,並且繼續我的工作。慶幸的是我和康斯坦丁有很好的工作關係,我們相互學習,相互討論。這也

是為什麼我們之前在荷蘭工作,但後來我決定帶他來曼徹斯特和我一起工作的原因。"

" 我發現有很多人都不能長時間的堅持認真工作,但是我卻從來沒有發現康斯坦丁那樣非常熱愛並且一直堅持並努力工作的人。"

個人榮譽

他科研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2004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教期間他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發現了2維晶體的碳原子結構,也就是著名的石墨烯。到目前為止他傑出的研究工作已經使他獲得了無數的獎項。

其中包括2007年的Mott Prize和2008年的 Europhysics Prize。

2009年4月他還獲得了Körber European Science Prize,2010年獲得皇家學會350周年紀念榮譽研究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現石墨烯之前,早在2000年他還獲得"搞笑諾貝爾獎"--通過磁懸浮技術克服重力作用,讓一隻青蛙懸浮在半空中,並推論使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讓人克服重力作用漂浮起來。

10年後的2010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獲得過諾貝爾獎和搞笑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安德烈已經是曼徹斯特大學Langworthy研究教授,也是曼徹斯特大學納米科技中心主任--之前擁有此榮譽頭銜的人包括將原子分裂並發現質子的盧瑟福爵士,盧瑟福於1907-1919年在曼徹斯特大學工作,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10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海姆和諾沃肖洛夫於2004年製成石墨烯材料。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僅有一個原子厚。自那時起,石墨烯迅速成為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熱門話題。

現今,集成電路晶體管普遍採用硅材料製造,當硅材料尺寸小於10納米時,用它製造出的晶體管穩定性變差。而石墨烯可以被刻成尺寸不到1個分子大小的單電子晶體管。此外,石墨烯高度穩定,即使被切成1納米寬的元件,導電性也很好。因此,石墨烯被普遍認為會最終替代,從而引發電子工業革命

安德烈·海姆[2]

主要成就

搞笑諾貝爾獎(2000年)

莫特獎(2007年)

EuroPhysics Prize (2008)

Körber Prize (2009)

John J. Carty Award (2010)

休斯獎章(2010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

主要貢獻

石墨烯

自2004年安德烈·K·海姆(Sir Andre Konstantin Geim)教授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Sir Konstantin Sergeevich "Kostya" Novoselov)研究員首次製備出石墨烯以來,石墨烯受到了全世界科學家的廣泛關注。截止到2009年5月26日,關於石墨烯的SCI文章達到2874篇,僅2008年就有1123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的相關論文就超過了80篇;其中在2008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的文章有3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