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人有得玉者 劉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人有得玉者
圖片來自搜狐網

宋人有得玉者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後者這裡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其精神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人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慾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原文

劉向〔兩漢〕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粗,其取彌粗。子罕之所寶者至矣。」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了一塊玉石,便把它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願意收。獻玉石的人說:「我把給人看了,玉匠說這是塊寶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獻給您。」

  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你把玉石當作寶。倘若你把玉石給了我,我們都失掉了自己的寶。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寶。」獻玉的人很恭敬地說:「小人擁有玉,寸步難行,獻出這個玉是想請求免於死難。」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鄉里,讓工匠替自己雕玉,(賣掉玉)使獻玉人富有之後,讓他回到家裡。所以宋國的長者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貝,而是他的寶貝與眾不同啊!」要是把百兩黃金與黃鸝鳥給一個嬰兒選,他肯定會選黃鸝鳥;把和氏璧和百兩黃金給一個鄙俗的人選,他也一定會選黃金;把和氏璧和有關道德的至理名言給賢者選,賢者一定會選擇至言。人的知識越精深,他的抉擇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就只會去獲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華就是最精華的東西啊!」

簡析

  這是一段討論道德的文章,在大多數普通人眼中,金銀珠玉是寶貝,但是在賢德的人看來,道德才是真正的寶貝。

  文章一開頭就揭示了獻玉者與子罕對寶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於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非比尋常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一個人的知識越精深,一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裡的知識:一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後者這裡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賢者道德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人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慾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中心

  文章一開頭就揭示了獻玉者與子罕對寶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於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的超過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一個人的知識越精深,一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裡的知識一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總而言之就是一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後者這裡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其精神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人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慾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劉向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