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仁普孝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 元朝皇帝) | |
---|---|
元朝皇帝 | |
出生 | 1320年 |
國籍 | 蒙古帝國 |
職業 | 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 |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 元朝皇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察合台汗國境內,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布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內鬥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 ,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妥懽帖睦爾出生於西北察合台汗國所屬的金山(阿爾泰山)一帶。 [2] 他是元朝周王和世瓎(後來的元明宗)的長子,元世祖忽必烈的五世孫,其世系依次是真金(元裕宗)、答剌麻八剌(元順宗)、海山(元武宗)、和世瓎(元明宗),而妥懽帖睦爾的出生與成長也是伴隨着皇位之爭的腥風血雨。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海山(妥懽帖睦爾的祖父)駕崩,他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子身份繼位,是為元仁宗。按元武宗與元仁宗的約定,繼承仁宗皇位的是武宗長子和世瓎,但仁宗即位後卻反悔了,試圖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後來的元英宗)為皇太子,而把和世瓎封為周王,命其出鎮雲南。延祐三年(1316年)十一月,和世瓎行至延安時,與武宗舊臣圖謀恢復皇儲地位,結果招來仁宗的追殺,和世瓎被迫奔往西北的金山(阿爾泰山),得到察合台汗國的庇護。 [3] 在和世瓎避難金山期間,納了一名回回女子、郡王阿兒廝蘭的後裔罕祿魯邁來迪,並與她生了妥懽帖睦爾。 [2] 邁來迪生下妥懽帖睦爾後便去世了,後來被追尊為貞裕徽聖皇后。 [4] 妥懽帖睦爾出生那年正值元仁宗駕崩之年。此後至天曆元年(1328年),元朝皇位更迭頻繁、內亂不斷,先後經歷了元英宗、泰定帝、天順帝三位皇帝,皇位又落入了武宗一系的手裡,這就是在兩都之戰中取勝的和世瓎之弟圖帖睦爾(元文宗,即妥懽帖睦爾的叔叔)。圖帖睦爾宣稱將皇位禪讓於自己的哥哥和世瓎,和世瓎在天曆二年(1329年)即位於漠北,是為元明宗,沒來得及去大都便被圖帖睦爾一夥毒死於王忽察都。圖帖睦爾再次登基,是為元文宗,元明宗留下的孤兒寡母的地位岌岌可危。天曆三年(1330年)四月,明宗皇后八不沙(妥懽帖睦爾的嫡母)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殺害。至順元年(1330年)七月,元文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加以監禁,不許與外界接觸。 [2] [5] 第二年,有人向文宗密告遼陽與高麗要奉妥懽帖睦爾造反 [6] ,文宗乃昭告天下,聲稱妥懽帖睦爾不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並在至順二年(1331年)十二月派遣樞密院使尹受困、中丞厥乾等從高麗接回了妥懽帖睦爾,轉而流放他到廣西靜江(今桂林)。 [2] [7] 妥懽帖睦爾在靜江居住了一年左右,在這期間他寓居於大圓寺中,受該寺的秋江長老教導,學習了《論語》《孝經》,並每日練習寫字兩張。後來妥懽帖睦爾被召回大都時,還將他學習所用的書冊文具藏入小皮匣中,隨時翻看。妥懽帖睦爾性格亦活潑好動,常常掘地為穴,撒尿其中,然後活成泥,做成各種玩具。又喜歡養「八角禽」,有時鳥飛到池塘中的枯樹枝上,妥懽帖睦爾竟顧不得脫靴,下水捕捉,秋江長老多次加以制止。他還經常做孩子王,帶領二三十個小孩做紙旗杆,插在城上。秋江長老還注意培養妥懽帖睦爾的言行舉止,教導他:「太子乃國家金枝玉葉,不比凡民,見大官人來,切不可妄發言,亦不可不自重。」於是每當有官吏來寺里巡查時,妥懽帖睦爾就正襟危坐,官吏一旦離開,就嬉戲如初,所以是「一時勉強,素非涵養有之」。 [8] 妥懽帖睦爾即位後,為報答秋江長老的恩德,不僅大加賞賜,還將大圓寺改為萬壽殿(現址為靖江王府)。 [9]
登基為帝
元文宗驅逐妥懽帖睦爾以後,便於至順元年(1330年)十二月立自己的兒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可是一個月後太子就死了。這對信仰藏傳佛教、相信因果報應的的元文宗夫婦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儘管他們還有兒子燕帖古思,但文宗在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駕崩時遺言:「當年在晃忽叉(王忽察都)弒殺明宗皇帝是我鑄成的大錯,後悔莫及。如今我有一子燕帖古思,雖然我愛他,但現在理應將皇位傳給明宗的長子妥懽帖睦爾。這樣我去世後也對明宗有個交代了。」 [8] 當時,把持朝政的權臣太平王燕帖木兒沒有立年長的妥懽帖睦爾,而 蔡東藩《元史演義》中的元順帝插圖 蔡東藩《元史演義》中的元順帝插圖 是立了就在大都的明宗幼子懿璘質班(妥懽帖睦爾異母弟)繼位,是為元寧宗。不料當年十一月,元寧宗就駕崩了。燕帖木兒欲立燕帖古思繼位,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堅持立妥懽帖睦爾。 [2] [4] 於是派遣中書左丞闊里吉思前去靜江接妥懽帖睦爾回京。到了良鄉,燕帖木兒率人持鹵簿來迎接他。燕帖木兒與妥懽帖睦爾並馬徐行,說明了擁立他為皇帝的意思。妥懽帖睦爾還是個十三歲的孩子,一時嚇得不敢回答,所以燕帖木兒懷疑他,到大都後也沒有立他為帝,再加上司天監的太史也說妥懽帖睦爾不可立,立則天下亂,所以元朝皇位空缺了半年之久。 [2] 元代藏文史料對此有更詳細的記載,當時的占卜者說: 「如果和世瓎的長子妥懽帖睦爾在雞年等待六個月然後再登上皇位,那麼皇運將和薛禪汗(元世祖)一樣久長。」對此說法,眾位大臣們說: 「這樣將皇位空置,國家的責任由誰來擔負?」這時燕帖木兒說:「你們對天神的預示再好好測算,如果真是如此,能使皇帝聖壽久長那就再好不過,皇位空懸時期國家重任由我來承擔。」 [10] 在這半年間,卜答失里臨朝稱制,燕帖木兒的弄權也登峰造極。 [2] 至順四年(1333年)五月,燕帖木兒因縱慾過度而亡,卜答失里在內定自己的兒子燕帖古思為妥懽帖睦爾繼承人以後,決定正式奉妥懽帖睦爾為帝。 [2] [11] 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日,妥懽帖睦爾即位於上都,是為元順帝(惠宗)。順帝即位後改年號為「元統」,並封燕帖木兒之女伯牙吾氏(答納失里)為皇后、卜答失里為太皇太后、燕帖古思為皇太子。
扳倒權相
妥懽帖睦爾登基後,是一個「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焉」 [2] 的傀儡皇帝,繼燕帖木兒而興的權臣伯顏以右丞相的身份專擅朝政,但是燕帖木兒家族的勢力仍然很大,其弟撒敦為左丞相、兒子唐其勢為御史大夫,女兒答納失里還擁有皇后之尊。到元統三年(1335年)時,撒敦死去,唐其勢升為左丞相,欲與伯顏爭權,遂與撒敦弟答里密謀發動政變,殺伯顏,廢順帝,另立元文宗的義子塔剌海(燕帖木兒之子,唐其勢之弟)。同年六月,伯顏粉碎唐其勢的政變,消滅燕帖木兒餘黨,同時將答納失里皇后逐出宮中,並將她殺害。 [2] [11] 同年十一月,順帝以「祖述世祖」為名改年號為「至元」。 [2] 當時,伯顏被封為秦王,一手遮天,「勢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 [12] 他大肆排斥異己,甚至殺了自己的老主人郯王徹徹禿一家,並貶謫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和威順王寬徹普化。他聚斂財富,窮奢極欲,甚至出入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宮中,與其私通,以致大都傳誦「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太皇太后倚恃着」的諷刺伯顏的歌謠。 [11] 伯顏最被人詬病的是排漢的民族壓迫政策,在他的主導下,蒙古、色目毆打漢人、南人不得還手,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重申漢人、南人不得執兵器之戒,嚴格控制漢人做官的限界,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在伯顏當權下的中書省只有王懋德、許有壬、傅岩三人做過左丞和參知政事。地方上甚至還沒收漢人鐵製農具及禁止漢人文化活動。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伯顏取消了科舉考試,也是一大倒退。在面臨漢人反抗時,伯顏甚至提出了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主張,所幸順帝沒有聽從。 [13] 伯顏的倒行逆施使社會矛盾原本就十分尖銳的元朝更加動盪不安,廣西、山東、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爆發了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起義,元末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彭瑩玉就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發動袁州起義,失敗後廣泛傳播白蓮教,埋下了十多年後全國性動亂的火種。而至元五年(1339年)在河南更發生一起「假傳聖旨」的鬧劇,河南吏員范孟自稱有聖旨,殺了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以下一干官僚,不久後范孟被殺。 [11] [14] 此事可以看出當時元朝綱紀鬆弛到了何等程度。 伯顏專權所導致的亂象都被元順帝看在眼裡,他與伯顏的侄兒脫脫早已圖謀除掉伯顏。而伯顏也蠢蠢欲動,與卜答失里合謀以燕帖古思取代順帝。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順帝與脫脫利用伯顏出獵之機,發動政變,罷黜伯顏,先貶為河南行省左丞相,再流放南恩州陽春縣(今屬廣東),至此伯顏時代落下帷幕,順帝得以親政。 [12] [14] 在政變中,順帝坐鎮玉德殿,主符檄,發號令,其間楊瑀等文臣在御榻前起草貶斥伯顏的詔書時,有「以其各領所部,詔書到日,悉還本衛」的語句,順帝指示說:「自早至暮,皆一日也,可改作時。」充分顯示出他的果斷與精明。 [15] 同年六月,順帝為報殺父之仇,下詔毀太廟文宗室,廢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並將她賜死,流放燕帖古思,還繳銷了當年元文宗宣稱他不是元明宗兒子的詔敕。 [11] [14] 元順帝完成復仇之舉後,「被服袞冕,祼於太室」,祭告父親元明宗,並追上諡號。次年正月,順帝改元「至正」,任命脫脫為右丞相,宣布將「與天下更始」,準備大展宏圖、中興元朝。 [14]
銳意圖治
進入至正時代,元順帝「圖治之意甚切」 [16] ,脫脫為挽 1342年的元順帝 1342年的元順帝 回元朝統治危機,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稱「脫脫更化」。脫脫恢復了科舉制度,頒行《農桑輯要》,整飭吏治,徵召隱逸,蠲免賦稅,開放馬禁,削減鹽額,編修遼、宋、金三史,實行儒治,包括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活動。在順帝的勵精圖治與脫脫的勤勉能幹之下,至正初年的元朝一度呈現迴光返照的局面,在伯顏時代受壓抑的漢族儒生也為之振奮,當時的歐陽玄寫道:「至正賓興郡國賢,威儀重見甲寅前。杏園花發當三月,桂苑香銷又七年。豹隱山中文澤霧,鵬搏海上翼垂天。明時禮樂須奇俊,莫道儒生自聖顛。」 [17] 就在「更化」如火如荼的至正四年(1344年),脫脫以多病而欲隱退,再加上薩滿說流年不利,所以連續十七次上表請辭,順帝終於同意。 [12] 此後5年間,順帝又任用阿魯圖、別兒怯不花、朵兒只、賀惟一(太平)等人為相,他們雖然不是奸臣,但能力都不如脫脫。在此期間,順帝繼續推行了以廉政建設為中心的一些改革措施,如頒行《至正條格》、定薦舉守令法、派遣24名官員巡視宣撫全國各地等。順帝亦未喪失圖治之心,他十分重視地方守令的任用,必須親自過目,考察其賢愚,並諄諄告誡那些陛辭的地方官說:「汝守令之職,如牧羊然。飢也,與之草;渴也,與之水。饑渴勞逸,無失其時,則羊蕃息矣。汝為我牧此民,無使之失所,而有饑渴之患,則為良牧守矣。」 [11] 在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遣官奉使宣撫時,又命其「布朕德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滯,蠲除煩苛。體察官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事,悉聽舉行。」 [18] 可是當時奉使宣撫的官員除了蘇天爵、王守誠等少數人較有政績以外,其餘反而加劇了官場的腐敗與民間的疾苦,特別是江西、福建一帶,更流傳着「九重丹語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天」、「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等民謠。 [19] 可見元朝的腐敗已是無可救藥了。 對元順帝打擊最大的要數當時罕見的天災。自至正四年(1344年)以後,中國進入了災害多發期,尤以腹里和河南行省最為嚴重。那時候,黃河決口、饑荒頻仍、瘟疫爆發,人民流離失所,大量死亡,就連大都也受到影響,當時客居大都的高麗人李谷寫道:「饑民雲集京師,都城內外,呼號丐乞,僵仆不起者相枕藉」。 [20] 順帝命官府加以賑濟,並頒詔罪己,至正九年(1349年)又重新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希冀挽回元朝的頹勢。
天下大亂
此時由天災引發的後遺症正困擾着元廷,首先是由河患引發的嚴重的財政危機,漕運、鹽稅銳減,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下跌,國庫漸虛;其次是河患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小規模農民起義頻繁發生,特別是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兄弟嘯聚海上,對元廷賴以生存的海道漕運構成威脅,元廷無法鎮壓,只得加以招撫;同時,吏治不僅沒有根本性的扭轉,反而在災荒時期變本加厲,史載「及元之將亂,上下諸司,其濫愈甚」。 [21] 總之,元朝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亂一觸即發。脫脫第二次拜相後,試圖力挽狂瀾,但他採取變鈔和起用賈魯治河兩大政策,卻為元朝掘好了墳墓。時人譏諷說:「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21] 終於,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劉福通等紅巾軍引爆元末農民起義,順帝派樞密院同知赫廝、禿赤率6000蒙古精銳阿速軍及各路漢軍前往鎮壓,但對陣時見紅巾軍聲勢浩大,急呼「阿卜!阿卜!」(跑),根本無力鎮壓。 [11] 史載「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凡浙西、江東南、湖南北,以閩、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 [22] ,元朝在許多地方的統治機構癱瘓,陷入土崩瓦解的絕境。 順帝也不再有至正之初的那種勤政朝氣,開始寵幸
紅巾起義
佞臣康里人哈麻,但仍然過問政事。順帝問責脫脫:「汝嘗言天下太平無事,今紅軍半宇內,丞相以何策待之?」脫脫汗流浹背。 [11] 脫脫面臨元末農民起義的亂局,一方面加緊防漢措施,軍機一概不讓漢人與聞 [11] ;一方面依賴地主富豪的捐獻及其組織的「義兵」來對抗紅巾軍,造成了元末軍閥混戰的惡果,同時,脫脫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月親自南下督師,鎮壓徐州的芝麻李紅巾軍,九月破徐州,屠其城。 [12] 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底,紅巾軍一度轉入低潮。以順帝為首的元朝統治者忘乎所以,為脫脫建生祠於徐州(當時已改名武定州),立平寇碑,又封賞各有功將領。此時元廷開始商議立高麗貢女奇皇后所生的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脫脫對此有微詞,哈麻趁機挑撥離間,為元宮廷的內亂埋下伏筆。 [12] [23]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張士誠崛起,在高郵建立大周政權,同年九月,順帝再命脫脫出師,不僅包括蒙古、漢軍,還囊括了西域、吐蕃、高麗等地的軍隊,號稱百萬之眾。張士誠無力支架,只能死守孤城高郵。哈麻利用脫脫不在朝,又進讒言誣陷脫脫及其弟也先帖木兒,順帝聽信了哈麻等人的話,下令削脫脫兵權,安置淮安路。脫脫深受忠君思想影響,接詔後便交出兵權,而他所統率的「大軍百萬,一時四散」 [11] ,紅巾軍勢力大振,元朝官軍再也無力組織起來鎮壓起義了,只能依靠地主武裝。脫脫全家被流放,他本人先後被安置於淮安路、亦集乃路、雲南鎮西路,至正十五年(1355年)十二月在流放雲南的途中被哈麻矯旨殺害。 [12]
宮廷內鬥
自脫脫被逐殺以後,順帝徹底墮落,他受哈麻蠱惑,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還在宮中建清寧殿,繞殿一周建百花宮,每五日一移宮,朝政則交給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 [8] [23] 至正十六年(1356年),哈麻企圖讓順帝禪讓於皇太子,被其妹夫禿魯帖木兒捅給順帝,順帝大怒,說:「朕頭未白,齒未落,遽謂我為老耶?」遂貶斥哈麻。 [23] 此後又有朴不花、搠思監等攪亂朝政。史載「是時天下多故日已甚,外則軍旅煩興,疆宇日蹙;內則帑藏空虛,用度不給;而帝方溺於娛樂,不恤政務」。 [23] 當時元朝已喪失半壁江山,就連都城也處於危機之中。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蒙元陪都上都被破頭潘、關先生所率的紅巾軍攻破,宮闕被焚,此後元順帝停止了每年到上都避暑的傳統。 [24] 至正十八、十九年,由於農民起義導致漕運斷絕,大都發生饑荒,餓死數十萬人。這一狀況直到張士誠降元運糧才有所好轉。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二月,漠北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起兵作亂,直逼上都,並遣使告訴順帝:「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盍以國璽授我,我當自為之!」次年被鎮壓。 [18] 此時奇皇后與皇太子漸萌異心,企圖讓順帝禪位。他們害死了反對內禪陰謀的左丞相賀惟一,又以宦官朴不花、丞相搠思監為倚靠,趕走直言進諫的陳祖仁、李國鳳等大臣,逐漸控制了朝廷。外部則是元廷倚賴鎮壓紅巾軍的察罕帖木兒(後由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繼承)與孛羅帖木兒兩支軍閥相互爭搶地盤,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8]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受皇太子一黨陷害的順帝母舅老的沙出奔大同的孛羅帖木兒大營,皇太子一黨追索不成,要求順帝討伐孛羅帖木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四月和七月,孛羅帖木兒兩度進攻大都,先迫使順帝交出朴不花與搠思監,將其殺死,後又使順帝拜他為右丞相,並趕走了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皇太子逃到太原的擴廓帖木兒大營中,元朝一度呈現兩個朝廷的局面。孛羅帖木兒當政之初,殺掉了禿魯帖木兒等教順帝淫樂的奸臣,趕走宮中的西番僧侶,裁汰宦官,減省錢糧,一度頗有作為,但後來穢亂後宮,酗酒殺人,而且在皇太子一方來攻時,吃了幾個敗仗,順帝也對孛羅帖木兒極其不滿,命威順王子和尚伺機暗殺孛羅帖木兒。 [8] [25]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二十九日,孛羅帖木兒入宮時被殺手徐士等人刺殺於延春閣李樹之下。刺殺行動進行時,順帝躲在密室內,約定事成則放鴿鈴聲。聽到鴿鈴聲後,順帝走出密室,下令民間殺盡孛羅帖木兒的部下(即所謂「川軍」),同時命人將孛羅帖木兒的人頭裝進匣子裡,送到太原的皇太子處。 [8] [25]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九月,擴廓帖木兒護送皇太子還京,順帝任命老臣伯撒里為右丞相,擴廓帖木兒為左丞相,宮廷內鬥告一段落。
失國亡身
而後,順帝又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南下肅清江淮,不料卻引發了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張良弼等諸多軍閥在河南、山西、陝西等地混戰的局面。順帝懷疑擴廓帖木兒有異志,命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領天下兵馬,開大撫軍院,討伐擴廓帖木兒。 [26-27] 這場軍閥混戰一直持續到大都失守前夕,極大損耗了元朝的有生力量。順帝雖昏庸,亦知國難當頭,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秘密在高麗濟州島建造宮殿,以備將來逃難之用。 [28] 在元朝內亂的期間內,朱元璋坐大於南方,將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次第削平,並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發動「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北伐戰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明軍高歌猛進,勢不可擋,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時,元順帝才與擴廓帖木兒和解,但為時已晚。 [26-27]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明軍抵達直沽,二十六日,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出大都迎戰明軍,被擒殺,太廟牌位也被收集好,在逃難時一起帶走。 [27] 二十七日,順帝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自己則做好逃難的準備。 [27] 二十八日,順帝駕臨大都清寧殿,召見眾臣及三宮后妃與皇太子,正式宣布將逃往上都。知樞密院事哈剌章(脫脫之子)力諫不可,順帝說:「也速已敗,擴廓帖木兒遠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 [29] 宦官趙伯顏不花跪地痛哭進諫說:「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順帝嘆息說:「今日豈可復作徽、欽!」 [27] 到了這天夜裡,大都健德門開,順帝與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大臣出奔上都。順帝一路上如驚弓之鳥,連山峰塌方都以為是明軍到來。 [29] 八月十五日,順帝一行終於抵達上都,此前大都已經在八月二日被明軍攻占,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等殉國。 [27] 元朝在中原統治結束,北元開始。 順帝在北逃時感慨道:「朕不出京師,安知外事如此!」到上都後又「晝夜焦勞,召見省臣或至夜分」「召見群臣,詢恢復之計」,頗有重新振作的姿態。 [29] 當時,哈剌章請求順帝命擴廓帖木兒入援,得到順帝同意。 [29] 擴廓帖木兒不負順帝希望,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十月初,在韓店與明軍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 [30] 順帝被這一勝利沖昏頭腦,封擴廓帖木兒為齊王 [29] ,並命令他揮師收復大都,明軍趁機偷襲,擴廓帖木兒大敗,僅以十八騎逃走。 [31] 此後順帝再度消沉,身體每況愈下,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元旦朝賀時,他就託病不出,此後經常因病綴朝。 [29] 當時元軍連戰連敗,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六月十三日,順帝又棄上都奔應昌,其間許多大臣進諫速奔和林,但由於阿魯輝帖木兒事件的陰影,順帝都沒採納。 [29] 至正三十年(1370年),順帝病重,由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軍國諸事。 [29]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順帝因痢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 [27] 死後廟號惠宗 [1]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給予了「順帝」的尊號。 [27] 蒙古汗號「烏哈篤汗」(Uqahatu,一作烏哈噶圖汗,意為明智的)。
為政舉措
政治 至正更化 至正元年(1341年),元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歷史上稱為「脫脫更化」。脫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32] 恢復伯顏廢黜的科舉制度;科舉制起於隋朝,但元朝建立後直到元仁宗的時候才實行科舉制度。伯顏掌權後,為防止漢人做官,下令廢止科舉。 [33] 設置宣文閣,恢復太廟四時祭; [33] 平反昭雪一批冤獄; [33] 開馬禁、為農民減負,放寬政策;脫脫上台後,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種稅收,放寬了對漢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間禁止養馬,脫脫上台廢除了這一禁令。 [33] 主持編寫宋、金、遼三史。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