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宣化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宣化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總面積2146.2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人。東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西鄰「煤海」大同180公里,北接內蒙草原,世稱「神京屏翰」之域。宣化縣地域廣闊,屬中溫帶亞乾旱氣候區,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地形多樣,水源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優質玉米、馬鈴薯,農副產品鸚哥綠豆、芸豆、白牛奶葡萄在國際、國內享有盛名。境內山場廣大,野生花卉、中草藥材種類齊全。[1]

歷史沿革

宣化縣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戰國至秦,屬上谷郡;漢屬幽州下洛縣;隋屬涿郡懷戎縣;唐僖宗光啟三年(889年)析懷戎縣置文德縣;宋時本地屢為金占,屬金西京路宣德州宣德縣;至元順帝(1335年),仍屬宣德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廢宣德縣為宣府。置左右前三衛,永樂七年(1490年)改置宣府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撤鎮衛,置府縣,始稱宣化縣,屬直隸省宣化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置道,稱直隸省口北道宣化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月,改直隸為河北省,廢口北道,宣化縣屬河北省轄。同年十二月,建察哈爾省,宣化縣又劃歸察哈爾省。日軍侵占宣化後,曾在宣化拼湊偽察南自治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又將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和察南自治政府並為偽察南政廳改為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將宣化縣劃入偽自治政府之察南政廳轄,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再將偽察南政廳改為偽宣化省,轄宣化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宣化縣首次解放,建人民民主政權。屬晉察冀邊區民主政府的察哈爾省。民國三十年十月,國民黨政府占據宣化,設縣,屬國民黨察哈爾省。

1948年12月7日,宣化縣再次解放,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政務院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宣化縣改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1958年10月,撤銷宣化縣建制,化稍營、定方水、沙嶺子等少部分地區分別劃歸蔚縣和張家口市下花園區、茶坊區,大部分地區則併入張家口市宣化鎮。

1960年7月1日,宣化鎮升格為宣化市,仍隸屬於張家口市。1961年6月1日,恢復宣化縣建制,除原屬宣化縣之化稍營地區仍屬陽原縣外,沙嶺子、定方水等地區回歸宣化縣,並新劃入趙川地區(原屬龍關縣,1960年7月劃入宣化市),改屬張家口地區。1984年1月,省政府決定,將宣化縣改為張家口市轄縣,至今。

2016年1月,同意撤銷宣化縣、宣化區,設立新的宣化區,以原宣化縣大部分、宣化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宣化區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在原宣化區人民政府駐地。將原宣化縣的大倉蓋鎮、東望山鄉劃歸張家口市橋東區管轄,將原宣化縣的沙嶺子鎮、姚家房鎮劃歸張家口市橋西區管轄。[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宣化縣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環張宣,近京津,連晉蒙,西北距張家口市區30公里,東南距北京170公里,西鄰煤海大同180公里。地貌呈盆地狀,地形主要由河川平原、淺山丘陵和深山區三部分組成。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馬鈴薯、大豆、菜籽等。

地形地貌

宣化縣宣化地處冀西北山間盆地至宣化盆地的北緣。宣化盆地是一個典型的新生代山間河谷斷裂坳陷盆地,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展布,中心部位有洋河自西向東南穿流而過,盆地四周群山環抱,南有娘娘山、黃羊山,北有煙筒山,東有尖草頂、大北山等。最高點煙筒山海拔1023.2米,最低點洋河畔海拔591米。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逐漸傾斜。平原、河川與山地、丘陵面積各半。

氣候特點

氣候屬中溫帶亞乾旱氣候,年降雨量300-400mm,無霜期110-140天,年均氣溫7.7℃。[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21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1.54萬畝,人均耕地2.22畝;林地面積88萬畝,草地面積100萬畝。在耕地中,水澆地38.99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8.6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3%。

水利資源

宣化縣地處永定河上游,國家2級河流洋河和桑乾河兩條大河流經縣境,3級標準河流有清水河、盤長河、龍洋河、水泉河等40條,4至5級的支流百餘條,過境河徑流量每年可達6.1億立方米。全縣現有機井1041眼,小型水庫7座,供水能力總計0.8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宣化縣礦產資源豐富,全縣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9種,礦產地67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7處。有儲量占全省第二位的金礦石,儲量在千萬噸以上的赤鐵礦和磁鐵礦,錳、砩石、蛭石、膨潤土、麥飯石、礦泉水等金屬和非金屬礦儲量都很豐富。 膨潤土儲量位居全國前10名,金礦石儲量位居全省前5名。 已探明的礦產地和礦化點達50多處。[4]

交通運輸

至2007年,境內有京包、大秦、宣龐三條鐵路幹線,主要公路幹線有110、112兩條國道,宣大、京張、丹拉和正在修建的張石高速公路跨越縣境。宣化縣13個鄉鎮全部通油路,306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宣化縣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工業基礎日漸雄厚,初步形成了機械、化工、冶金、建材、食品、醫藥等骨幹行業。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被國家計委、農業部確定為糧棉大縣和商品糧基地縣。出口貿易較為活躍,農副土特產品和工業品出口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縣屬外貿公司具有進出口經營權,承擔着張家口市所轄各縣區及河北省其他市縣外貿加工出口凍肉的代存中轉任務。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4億元(1990年不變價),財政收入達到7564萬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投資環境及基礎條件優越。縣境內京包、大秦兩條鐵路幹線貫穿東西,110、112、207國道縱橫貫通,鄉村公路已成網絡。電力、郵電、金融、保險事業設施先進,服務周到。郵政開通了國內外特快專遞業務,全縣電話實現程控聯網,中國銀行等金融專業辦事機構可辦理人民幣、外幣存貸款,國內及國際結算、非貿易結算等業務。

1995年,國家批准宣化縣對外開放,給宣化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帶來了勃勃生機。宣化縣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蘊藏着經濟發展的深厚潛力和廣闊前景。

農業

農業特色產業。宣化縣是農業大縣,是國家級糧棉大縣和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和省級農業示範縣。近年來,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已經形成了高產玉米、玉米制種、無公害蔬菜、規模養殖、果品等主導產業。玉米產業,以沙嶺子、江家屯、大倉蓋、洋河南、顧家營等河川區鄉鎮為主,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年產量約12萬噸。玉米制種業,以宣化巡天種業為龍頭,基地面積保持在4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賈家營、大倉蓋洋河南江家屯顧家營等鄉鎮,年產量約1萬噸。

無公害蔬菜產業,在縣外貿公司建有5000立方米高標準恆溫庫、低溫冷藏庫各1座,500立方米淨菜加工車間1處,帶動全縣無公害蔬菜、特菜種植面積發展到5萬畝,年產量約20萬噸。規模養殖業,依託京津張宣市場,發展城郊型質量規模畜牧業,已經形成450萬隻蛋雞、34.85萬頭生豬、51.47萬隻良種羊、1.75萬頭奶牛的養殖規模,並在王家灣、塔兒村等山區鄉鎮,建成了獺兔、北京油雞等特種畜禽養殖基地。果品產業,現有經濟林41.44萬畝,其中杏扁19.78萬畝,葡萄、蘋果、梨、杏、李子等21.66萬畝。

工業

工業經濟發展。目前,工業主要有礦產開發、煤炭開採加工、新型化工、機械製造等四大產業。礦產開發產業,主要是依託北部山區較為豐富的礦產(鐵、金、鉬等)資源,在李家堡、趙川、賈家營、東望山、大倉蓋等5個鄉鎮,建有礦產品精選、深加工企業70多家。主要有興宮礦業、坤源公司、華峰礦業、大白陽金礦等骨幹企業。煤炭開採加工產業,在顧家營鎮建有盛源宣東煤礦和華東煤焦、同利機焦等加工企業,在深井鎮正在建設和泰煤礦,在宣大高速公路、112國道等晉煤外運通道,建有煤炭營銷企業100多家,年實現市場交易額60多億元。新型化工產業,引進建成了粵華煤化工、艾科精細化工、京西糠醛化工、工業亞麻油等新型化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洋河南到沙嶺子一線。機械製造產業,依託宣化鋼鐵公司、宣化工程機械集團公司等大企業,為其生產配套產品,主要企業有恆泰履帶、泰龍帶鋼、粉末冶金等。[5]

社會事業

通訊電力

全縣擁有郵政支局10個、電信分所7個,13個鄉鎮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網絡基本覆蓋縣境。境內有張家口沙嶺子發電總廠,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6座,總供電量1.57億千瓦時。 

科教文化

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7所,其中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2所,普通高中2所,初中14所,小學116所、民辦學校2所(宣化縣雙語學校、塞北武術學校)。全縣共有各類文化活動場所38個,其中文化館、圖書館、文物機構、電視台各1處。2006年,縣文教局獲宣化縣委、縣政府2004-2005年度縣級文明單位,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2005年度教育工作優秀單位,河北省教育廳2005年學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市教育局2005年度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張家口市2004-2005年度文明單位等。

醫療

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20個,其中縣直醫療單位6個(縣醫院、中醫院、保健站、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衛校),鄉鎮衛生院13個,民辦醫院1所(趙川盛達醫院)。2006年,衛生局榮獲市衛生局度目標考核優勝單位,獲市愛委會市愛委會授予的2005年滅鼠先進縣,2005目標管理考核優秀單位;縣醫院獲全國十佳人民醫院、市文明單位、中華醫學會專家協會稱號,申忠院長被中華醫學會專家協會評為全國十佳院長。衛生監督所獲場所衛生監督、職業衛生監督、地方病防治、慢病先進單位。

城市建設

該縣城鎮市場建設基本健全,近年來先後建成了沙嶺子、洋河南、趙川、顧家營等10個農村集貿市場,沙嶺子太師灣建材市場,深井、洋河南、顧家營煤炭交易市場,以及趙川冀東龍汽車交易市場。2005年以來,按照全市城鎮化建設總體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不斷加快沙嶺子新區建設步伐,已投入資金350多萬元聘請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研究院,對沙嶺子新區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宣化縣沙嶺子新區總體規劃綱要》經過去年9月和今年3月兩次論證修改後,已經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向上級有關部門報批。[6]

旅遊景區

境內有戰國遺址、元明建築和明代長城,北魏年間的柏林寺佛像、石雕造型工藝精湛;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遼代迤邏尼塔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欣賞價值;海拔1997米的鳳凰山,具有多季景色匯集一山的美麗風光;東望山外長城旅遊區集生態旅遊、革命歷史教育為一體。

宣化古城

宣化古城有上千年的歷史,保存着諸多的文物古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宣化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周長二十四里。在南北的一條中軸線上,坐落着雄偉、高大的拱極樓、鎮朔樓和清遠樓,它們是古城宣化的象徵。清遠樓、又名鐘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位於古城中心,樓高25米,台下十字拱門,台上亞字形三層樓閣,造型別致,全國罕見。十字拱門上懸巨鍾一口,重一萬斤, 聲音宏亮。四十里以外清晰可聞,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又名鼓樓,建於明正五年。為重檐歇山式,瓦頂二層門樓。

樓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筆"神京屏翰"四個大字,列為省級重點文物。拱極樓,也叫南門樓,是宣化的門戶,最早建於永樂年間,堅實古樸,是城防建設精華,為省級重點文物。遼代壁畫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宣化下八里北出土,共有九座。據墓誌介紹,為遼代晚期歸化川漢人豪族之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畫,它們繪製精美,內容別具特色,色澤仍鮮艷奪目,是罕見的遼代地下藝術畫廊。再有遼墓墓頂的星象圖,融佛道中西方化為一體,在我國絕無僅有,有很高的天文史學研究價值,堪稱國寶,為國家級文物。

縣境內古蹟較多,其內涵時間上溯夏商,下迄明清民國。已查知有古代化石點4處,古墓26處,古遺址82處,古建築70處。通過發掘,獲一批石、骨、陶、銅、鐵器珍貴文物。解放後,又新建革命紀念文物。

化石、古墓

化石點:發現4處。古脊椎動物化石點有兩處,一處在馬圈鄉將台梁村;一處在羅家窪鄉海兒窪村。出納馬象牙化石一處,在辛莊子鄉響水鋪村。龐骨鹿化石一處,在定方水鄉定方水村。

古墓葬:發現26處,已發掘3處。

小白陽古墓葬:位於李家堡鄉小白陽村西1000米處。1985年4月進行發掘,歷時3個月。清理出土坑豎穴墓48座,灰坑11個。出土文物陶器有鬲、罐、壺;銅器有刀、劍、鏃、斧、錛、鑿、飾品;以及骨器一部。均交張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據考,為春秋至戰國墓葬。

李大人莊古墓葬:位於小村鄉李大人莊村南500米處。1984年發現,1986年發掘。清理單體土擴墓6座。獲陶鬲、陶盆、骨鏟、石鐮、石斧、骨雕等文物。經考,為夏商時期文物。已交張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

高家疙噠古墓葬:位於江家屯鄉高家疙噠村南300米處。由群眾挖土暴露而初步發掘。清理兩個單體墓。出土帶箭人頭骨、石串珠等文物。據考,屬戰國時期墓葬。

其它古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1處,龍山文化遺址18處,夏商遺址2處,春秋遺址2處,戰國遺址27處,汗代遺址5處,遼金遺址10處

重點保護的古遺址

經過調查,縣境內發現遺址82處,其中4處列為重點保護。

王家窯遺址:位於塔兒村鄉王家窯村南1000米處。遺址面積為9600平方米,文化層深度1米。遺址內暴露有大量紅灰陶片,以泥質陶為主,亦有少量夾沙紅陶;紋飾以繩紋見多。屬戰國時代遺址。

水泉遺址:位於水泉鄉政府駐地北300米處。遺址面積1600平方米。遺址內暴露有紅、灰、彩色陶片;紋飾以繩紋、蘭紋;可辨器形有罐、豆、石鏃,以及未能分辨的大量石片石器。系仰韶文化遺址。1987年已報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發掘,但至今尚未動工。

關子口遺址:位於小村鄉關子口村西150米處。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遺址內明顯暴露有紅燒土、房基痕跡,有紅、褐陶片,木炭、獸骨等。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屬龍山文化遺址。文化層深度1.5米。

龍門堡遺址:位於崞村鄉龍門堡村東400米處。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文化層深度1.5米。內有紅、灰、褐彩陶片和打制石片,可辨別器形有鬲、缽、罐等。系仰韶文化遺址。[7]

歷史名人

平文皇后王氏(228年-355年)。北魏時期廣寧(今宣化縣)人。十三歲入宮,得幸於平文帝(即拓拔鬱律),生昭成帝(即拓拔什翼犍)。平文帝崩時,昭成黨在襁褓中。其時,國內動亂,有人蓄意謀害皇子。王氏將昭成藏在褶衣內,暗自祈禱說:"如果國運未終,你便不要出聲。"昭成果然長時未啼,得免於難。昭成繼位,意在壘源川定都,修築城廓,建造宮室,但計議不決。王氏聞後,勸說歸成:"我國從祖輩起常常遷徙,如今剛剛經歷國難不久,基業黨未鞏固,如果修建城池定居下來,一旦外敵入侵,傖促間難以儘快遷動。況且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於國無益。"昭成聽勸,才未大興土木。國家危難之時,昭志帝復興大業,多賴平文皇后之力。王氏於昭成十八年卒,葬於雲中金陵。享年57歲。

武恪(1329年前後)字伯威,宣化人,元代詩人。著有《水雲集》、《武伯威詩集》。

倪岳(1443-1501年),明代宣府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初任翰林學士,後進禮部任左右侍郎。弘治六年拜禮部尚書。其時,四方所報災異,禮部於年底一律定成文章,分類奏報。倪岳均詳註日期,博引經史,驗證後呈報皇帝。平時還常勸皇帝勤講學,開言路,寬賦役,慎弄罰,黜奸貪,獎忠直,汰冗員,破迷信,省營造,止濫賞,帝對這些建議十分欣賞,多有採納。弘治九年(1497年),倪岳改任南兵部參贊機務,後又任吏部尚手。倪岳文有才,武有略,善決斷大事。先後向對上陳請多件事,對輔佐國是興利利弊多有成效。因而倪岳奏疏一出,朝廷命官便爭相傳錄。 倪岳病故後聖上贈封少保,諡文毅明世。

張俊(?-?)字世良。明代宣府人。成化末年,歷任赤城、龍門、葛峪馬營守備,不久改任游擊。弘治已未年(1499年),外族侵犯大同,張俊奉命領兵前往支援,遇敵數萬,陷入重圍。但張俊面無懼色,英勇奮戰,血戰一日一夜,身負重傷,仍身先士卒,最後迫使來犯敵人潰退。朝廷因此提升張俊為都督同知,後又合其佩戴征西印,鎮守大同。第二年,改鎮宣府,佩鎮朔印。張俊在宣府盡心竭力,忠於職守。外敵見無隙可擊,便退兵遠去。因此孝宗帝特降旨予以獎勵。正德年間,張俊奉詔入中府,宿衛皇宮。武宗對其十分器重,平日以"張總兵"稱呼,從不直叫其名。張俊作為將帥,對下能寬簡待人,對敵能以少勝多。先後經歷二十多次戰鬥,受傷三十多處,卻從未戰敗。後因病解甲回鄉調養,病故於家。

熊偉(?-?),字彥卿,明代宣府人。自幼苦讀書史,勤奮自勉。弘治丙辰年(1496年)登進士,被任命為兵科給事中。熊偉博學廣識,所提的建議大多數被採納實行,很受朝廷器重。已未年(1499年),被提升為通政參議。每日入朝議事,站立端正,出語響亮,意見深邃,孝宗帝很欣賞。弘治甲子年(1504年),北部少數民族有犯境的跡象,孝宗皇帝召集群臣計議,要九卿衙門中有才望者去治理邊關,熊偉受到舉薦。皇帝因平日感到"此人身體魁偉,聲音宏亮,"而准奏。熊偉到居庸關和紫荊關後,立即上疏十議:精簡將帥,增加戍卒,分別勇怯,核實功罪,多儲糧草,學習騎射,設置險阻,明確偵探,慎用機權,任用間諜。皇帝閱後很賞識,降旨熊偉依次實行。從此,邊防日漸穩固。正德戊寅年,熊偉還朝。論其功績理應晉級,正值大同巡撫缺員,於是朝廷升熊偉為右僉都御史。赴任後,熊偉一心想有所作為,卻因宦官專權而屢受制約。在任一年時間,朝中奸宦還派人向熊偉索要財物,熊偉未給,便被罷官落職。回鄉後,熊偉專心研讀經書,學作詩文,夏忘揮調扇,冬忘擁爐。所著詩文,清雅流暢。一作出就被眾人爭相傳誦,熊偉亦從中獲得樂趣,安度晚年,至88歲病故。晚年著有《雙溪詩文集》,正式刊行。

楊百之(?-?),字允成,明代宣府人。生性敏銳,正德甲戍年(1514年)報考進士,被授為行人。戊寅年(1518年)被提升為山西道監察御史。楊百之這官清正,不攀附權勢。其時,有同鄉人江彬,很受皇帝寵愛,權傾天下。同僚中不時有人暗示楊百之登門同江彬交結,楊百之始終委婉推辭謝絕,未登江彬家門。後來,楊百之從山西還朝,又十分痛恨某些朝臣敗壞國紀、殘害民眾的行為,曾勸說皇帝應"行以至公之道。" 楊百之後升任廣西按察使僉事。最後因待奉老人,辭去官職回歸鄉里。

穆得海、王羊兒(?-1527年),宣化縣葛峪堡人。王羊兒(?-1527年),宣化縣小白陽人。二人俱為戍卒。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外族入侵,二人隨主將赴關山抗敵。雙方對陣,得海躍入敵陣生擒一人,當即斬首以激勵同營將士。敵聚集圍射得海。得海英勇無畏,東奔西突,又連砍數敵,最後力竭,戰死疆場。王羊兒面對強敵,亦毫無懼色,蹲下身子,與敵對射,箭無虛發,殺死敵多人。後因箭盡,被敵圍攻,力戰而死。戰後,王羊兒父親收屍,見王羊兒手上還緊提一敵的頭顱。鄉人見後都王羊兒的驍勇誤傷不已。

孫世芳(?-?),字克承,宣府人。明嘉靖丁未年(1535年)會試獲第六。入館試,世宗皇帝親自圈定第一,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升檢討分校。穆宗登基後,常叫孫世芳至宮遼撰釋講議,多受啟發,後任孫世芳為國子監司業,命孫世芳以選拔人才、興起斯文為職任。孫世芳 曾於嘉靖年辛酉年(1561年),著《宣府鎮志》,記述明代邊關宣府鎮事,與尹耕的《兩鎮三關志》同受世人稱道。

董一奎(?-?),字天宿,號北山,明代宣府人。學業成就後襲父職,最初任宣府游擊。嘉靖乙卯年(1555年),升任指揮僉事,歷任宣大、寧武、古北、延綏、洮岷總兵。萬曆壬辰年(1592年),佩征西將軍印,鎮守寧夏。其時,叛軍許朝嗦、劉櫻據守城池。董一奎不得入內,就在城外辦公,八十多日晝夜不解鎧甲,致使鎧葉被汗水浸蝕透孔。癸巳年冬,日本派遣使臣經朝鮮來明王朝求封。兵部尚書石星因董一奎曾帶兵援助過朝鮮,了解日方情況,特意讓董一奎主持接待日使,並欲推舉他為封倭正使出使朝鮮。期間,游擊沈惟敬暗中與日本人勾結,前往拜見董一奎,打聽日本人求封內情。董一奎坦然相告:"待我到了朝鮮,詳細察看日人求封情意真偽,再做道理。"沈惟敬害怕通日敗露,極力阻止董一奎出使,向兵部尚書石星進讒言:"日本人擅長詩詞,恐一奎一能勝任。"石星被其蒙蔽,旋另派他人前往,中日會盟的事亦未獲結果。不少人嘆惜朝廷未用董一奎,惋惜董一奎的才華未得到發揮。乙未年(1595年),董一奎調鎮山西,後年邁解職回鄉。

胡以溫(1624-?)字公嶠,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學編》、《洙泗言仁錄補》、《道因集》、《蠡測編》、《文章具體》、《山堂清玩》、《騷體集》、《讀書論世管見》、《見山堂詩文集》、《續宣府鎮志》、《孝士家譜》等。

胡守訓(1625年前後)宣化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進士。博通經史,尤精理學,著有《在慈堂稿》。

孫衍策(1700-1793年),字圍之,宣化縣人,系武進士孫錫齡之子。自幼生性聰敏。乾隆年間學至廩貢生即任濟南南陽府通判,後卸任歸家養親。每遇親族中有人請求資助時,孫衍策總是慷慨解囊,毫無吝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宣化府知府張志奇,知縣黃可潤率各縣紳士捐建柳川書院(後改為直隸第十六中學校,今宣化一中),孫衍策又捐助一筆巨資。聞聽老龍背地險難行,又出資獨修通下花園的大路。為此,後人贈"樂善不倦"匾額,以頌揚孫衍策的功德。乾隆五十八年,孫衍策病故,享年93歲。

鄭魁士(?-?),字鰲峰,宣化縣人。道光初年,因參戰屢建功,官至直隸提督。鄭魁士從戎征戰,先後治軍四十多年。亦曾參與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及捻軍起義。晚年回歸宣化後,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如:築永固壩發興水利,修四牌樓以壯觀瞻,建鎮朔樓以司昏曉,開火石坡以利交通,等等。鄭魁士享年73歲,賜諡忠烈。

郭維成(1866-1931年)字效宗,宣化人。1905年赴日本留學,歸國任宣化府勸學所總監、宣化府教育會會長,創辦並自任《教育叢錄》總編輯。

參考文獻

  1. 宣化縣
  2. [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行政區劃 宣化縣轄13個鄉鎮,306個行政村。其中包括8個鎮、5個鄉:洋河南鎮、深井鎮崞村鎮、沙嶺子鎮、大倉蓋鎮、賈家營鎮、顧家營鎮、趙川鎮、王家灣鄉、塔兒村鄉、江家屯鄉、東望山鄉、李家堡鄉。宣化縣暫時沒有自己的縣治,政府設在宣化區內。2個居民委員會是工業路東居委會和工業路西居委會。歷史沿革]
  3. 地理環境
  4. 自然資源
  5. 經濟發展
  6. 社會事業
  7. 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