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鄉風物-蘆葦(張麗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鄉風物-蘆葦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鄉風物-蘆葦》中國當代作家張麗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風物-蘆葦

又是一年秋風起,蘆葦又吐絮。

去濕地的路兩邊,一望無垠的鹽鹼灘上,深一叢淺一叢的蘆葦吸引了我的視線。秋草已黃,黃須菜紅得發紫,灰白了頭的蘆葦高低錯落地夾雜其間,給滿目秋色添上一筆淡淡的蒼涼。我喜歡這種感覺。沒有蒼涼感的秋天還算什麼秋天呢?好比一出折子戲沒有角兒出場。

還不是霜降節氣,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灑在鹽鹼灘上,灑在秋草和黃須菜上,淺灰色的葦絮泛着珍珠般柔和的光,天地間一派溫暖祥和。一有風吹來,蘆葦們就一起把頭搖起來,高低起伏,像一群小麻雀,從牆頭上呼啦啦飛下來,又呼啦啦飛回牆頭上,隨意又安閒。

我跟蘆葦有着不同尋常的感情。小時候在十二場生活,蘆葦承載着我所有的童年記憶,像小夥伴一樣親切。那時十二場沒有樹,沒有草,僅有的綠色就來自不多的黃須菜和成片的蘆葦。記得那時蘆葦茂密高大,葦鶯藏在裡面整日整日地唱着。那時的生活苦,每家每戶都養一大群鴨子,卻捨不得吃一個鴨蛋,我就特別羨慕有哥哥的小夥伴,他們常常吃到香噴噴的野鴨蛋。而野鴨們藏在蘆葦深處。一望無際的葦塘原始森林般神秘誘惑,裡面藏着多少秘密和寶藏?我們從來不敢走進去。只能是折蘆葦做蘆笛,比誰的聲音好聽;做小船,看看誰能漂得更遠;做風車,看誰的最愛轉……

那時的蘆葦還是經濟作物。可以打葦簾,做房笆,還能造紙。冬天葦塘里冰凍三尺,我們的父輩們開始打葦子。捆好的葦子一垛一垛碼得小山那麼高,又像迷宮一般。再不關心那些葦鶯,野鴨都去了哪兒。我們像一群快樂的小狗,興奮得在裡面追逐打鬧,嬉戲奔跑。累了就找個向陽又背風的葦垛坐下來,還是做蘆笛做小船……

聽朋友說,現在葦子已經沒人要了,鋼筋水泥結構替換了葦簾,造紙也有了替代材料……我心裡生出一絲憂慮,以現代人的價值觀,這沒有了經濟價值的蘆葦,還能不能在家鄉繼續生存下去?還能生存多久?蘆葦的未來怕是不容樂觀。

恰第二屆曹妃甸河豚節開幕,展會上,做蘆葦畫的展台吸引了我。一幅幅精美的蘆葦畫為觀眾打開了另一個世界。上天給了蘆葦中空的秸稈和金屬的光澤,藝術家的巧手,又給了蘆葦第二次生命。花,鳥,魚,蟲,簡約含蓄,意境深遠,深得國畫精髓。每一幅都是精品,每一幅都值得收藏。所有人都像我一樣在展台前流連,仔細品味,反覆咂摸,被這看似簡單又有無窮深意的藝術品深深吸引。我暗自欣慰,蘆葦的生命藝術家拓展,蘆葦的價值有了新的體現。

昔日一望無垠的蘆葦盪並沒有因為缺失了經濟價值,而被建設者從版圖上抹去,而是被保護起來。關了濕地公園,作為鳥兒的天堂,蘆葦盪真正回到從前,回到那些黑頸鶴,白天鵝,葦鶯,野鴨的懷抱,恢復了她原有的神秘和誘惑。

天空翻卷着鉛灰色的雲,蒼茫浩蕩的蘆葦盪里葦絮波濤般隨風起伏,瞬間拉近了天地的距離。站在葦塘邊,聽着葦子們在風中演奏着一曲宏大的交響樂,莫名感到自己的渺小。這裡是蘆葦的世界,蘆葦才是這世界真正的主人。先前我真是杞人憂天了,我們人類連自己的命運都主宰不了,又憑什麼左右蘆葦的命運和未來?幾十年過去,我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和這昔日的小夥伴再會,她還是她,我卻早已不再是我。越長大越發現自己的渺小,越長大越發現人類的渺小……

想起那首流傳千古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以前讀到這首詩,就忍不住想像蘆葦深處會娉婷走出一位素衣仙子……那是無數人的夢中情人。今天再念起這句詩,卻覺得眼前隨風搖動的蘆葦本身才是真正的仙子。如果我們的濕地水邊沒有隨風搖曳的蘆葦,如果我們的秋天沒有這令人倍覺蒼涼的葦絮,濕地會少了多少顏色,秋色會失去幾分神采?

你來與不來,蘆葦都在水邊搖曳生姿。你看與不看,蘆葦都在用形體描繪着一幅令人心動的畫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1]

作者簡介

張麗雲,曹妃甸人。寫作理念:以我手寫我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