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杜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寄杜位 》 | |
---|---|
圖片來源]]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寄杜位》是盛唐杜甫創作 的七言律詩,出自《全唐詩》。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寄杜位
作品別名;五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寄杜位 》[1]
近聞寬法離新州,想見懷歸尚百憂。
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玉壘題書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游。
作品注釋
⑴杜位:唐朝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作者杜甫之族弟。【朱注】位為李林甫婿。天寶十一載十一月,林甫卒。位之貶官,必在十二載。自十二載癸巳至上元二年辛丑,為九年。詩舉成數,故云:十年流也。【邵注】公有《送柏別駕赴江陵》詩題,知位以行軍司馬,移在江陵矣。《一統志》:玉壘在灌縣西北二十九里。灌縣,乃唐之導江、青城二縣地。蓋其山自導江而接青城界也。詩云"玉壘題書心緒亂",又知在青城所作。草堂本與青城諸詩同編入上元二年,得之。
⑵《唐書》:新州新昌郡,屬嶺南道,至京師五千五十二里。
⑶《詩》:"豈不懷歸。"又:"離此百憂。"
⑷《蜀都賦》:"包玉壘而為宇。"【劉注】玉壘,山名,湔水出焉,在成都西北。左峴曰:玉壘有二,一在威州,一在灌縣,此指灌縣之玉壘。孫萬壽詩:"心緒亂如絲。"
⑸原注:"位京中宅,近西曲江。"顧宸曰:是一紙家書,率直攄寫,不待致飾。曰近聞、曰想見、曰雖皆、曰已是、曰況復、曰還應、曰何時更得,只此數虛字中,情文歷亂,俱寫出心亂之故。骨肉真情,溢於言表矣。 盧世曰:字字排空,卻字字遮實,妙不可名狀。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