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村古文化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寺前村古文化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青浦區香花橋街道天一村東北側,是一個古文化遺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1966年發掘53平方米,1991年發掘139.5平方米。遺址所在,地勢高爽,最高處比周圍地面高約1.5米,寺溪河環繞遺址東、西、北三面。
遺址的地層堆積中心區分為6層,自上而下第一層為宋代以後堆積[2],第二層唐宋時期,第三層春秋戰國戚家墩文化層,第四層為西周亭林類型文化層,第五層良渚文化層,第六層崧澤文化層。
兩次發掘發現崧澤文化墓葬1座、窖穴1個,良渚文化墓葬4座、水井2口,戰國時期墓葬1座,唐墓2座,宋代水井5口。
詳情
崧澤文化墓葬人骨架保存完好,無隨葬品。窖穴1個,口近正方形,邊長約1.2米,內埋魚骨、獸骨等,是當時儲藏食物之處。良渚文化墓葬均為單人葬小墓,仰身直肢,頭向南,面向東,有隨葬陶器2~7件不等,一般放在下肢旁。其中,3號墓墓主為老年女性,除隨葬鼎、雙鼻壺、盆、豆、罐6件陶器外,口內還含小玉管1件。4號墓隨葬的1件雙鼻壺,壺頸上刻劃雲雷紋、曲折紋和圓渦紋,非常精緻。水井2座,井身均為直筒形,深約2米,井壁有竹斡和蘆葦痕跡,是用竹、蘆葦編成的井圈殘跡。
戰國時期墓葬1座,人骨已朽蝕不存,隨葬品呈南北向排列,種類有印紋硬陶壇、黑陶盆、原始青瓷碗等。硬陶壇飾方格紋,瓷碗施黃綠色釉,深直腹,內有旋紋,是這個時期硬陶與原始瓷的典型風格。小型唐墓2座,各有唐乾符四年(877年)和永泰二年(766年)磚刻墓志銘1方。有青釉罐、赭釉四系執壺、青釉雙系執壺等隨葬品。
宋代水井中1、2號井結構保存較好,井深380厘米、直徑90厘米,共有11層磚砌井圈,每層由7塊井磚錯縫側砌而成,井底平鋪一層大磚。4號井的下半部出土了4件龍泉窯粉青釉瓷器,有1件鬲爐、2件長頸瓶和1件瓜棱腹注子,這批青瓷造形優美、釉色晶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從遺址地層中採樣所作的孢粉分析,遺址各個時期的植被環境和氣候:崧澤文化時期,以常綠落葉混交林為主,氣候暖濕。良渚文化時期,植被為以落葉樹為主的針葉落葉混交林,氣候溫干。西周春秋時期,氣候偏涼干或溫干偏涼、唐宋及以後,轉為溫濕和暖濕氣候。1977年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地點。
視頻
寺前村古文化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第三節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管理(之三續),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 ↑ 青浦區香花橋街道大盈——天一村的寺前村古文化遺址,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