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的吸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腸的吸收》,消化生理學專著。T.H.威爾遜著。W.B.桑德斯公司1962年出版。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73年出版,王復周譯。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共12章,約23萬字。全面而扼要地介紹了有關小腸吸收的知識。
書中首先敘述了與吸收有關的小腸形態學特徵、研究小腸吸收的方法,然後說明了吸收的機制及各種物質及藥物等的吸收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小腸有許多形態學上的特點,如有皺襞、絨毛及微絨毛而使其表面積增加幾百倍,並且其淋巴及血管系統非常發達均有利於吸收的結構基礎。吸收的機制有被動擴散和主動轉運。大多數營養物的吸收主要依靠主動轉運和另一些特殊機制,但簡單的擴散可能是某些水溶性維生素、核酸衍生物等的吸收機制。胞飲作用雖是最原始的攝食機制,但哺乳動物的腸細胞也以這種形式吸收某些物質。糖類消化成葡萄糖通過靜脈吸收。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主動轉運被吸收,其他的糖則以其他的載體媒介而轉運,或以被動擴散方式被吸收。小腸上部吸收糖的能力大。糖吸收的機制有各種假說,現在認為是靠載體系統,並且需要有鈉合併轉運,阻斷鈉的主動轉運,葡萄糖轉運即不能進行。蛋白質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大多數哺乳動物的胎兒及新生兒其小腸可由胞飲作用吸收完整的蛋白質分子,該能力在出生前後即消失。成年人的腸上皮細胞不能透過蛋白質分子。小腸有中性氨基酸、鹼性氨基酸和脯氨酸、羥脯氨酸及二甲基甘氨酸等三種特異性轉運系統,都屬於主動轉運。小腸上段是吸收脂肪的主要部位。胰脂肪酶和膽汁對脂肪的消化都很重要,缺乏它們可引起脂肪吸收的嚴重障礙。脂肪最後被分解為甘油及游離脂肪酸被吸收。在上皮細胞內又合成甘油三酯。關於脂肪通過上皮細胞的機制有胞飲假說和擴散假說。與甘油三酯的吸收能力相比,腸吸收膽固醇的能力有限,並且需要有膽鹽存在。胰液對膽固醇的吸收也有作用,因為胰酯酶在腸腔中使膽固醇酯大量分解。膽汁中的膽鹽在腸道被吸收回去,又被分泌入膽汁,這稱為腸肝循環。水溶性維生素一般都以簡單的擴散方式被吸收,但維生素B12要與胃主細胞產生的內因子結合為B12-內因子複合物才能在迴腸被吸收。腸溶性維生素溶解於類脂物,也許吸收機制與類脂物相似。維生素A、D、E、K和胡蘿蔔素的吸收必需膽鹽存在。表明它們在吸收前必須乳化。
作者簡介
T.H.威爾遜(T.H.Wilson),美國醫學博士、哲學博士。
相關信息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小腸的吸收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