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腦 |
小腦( cerebellum ),是腦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的後下方,顱後窩內,延髓和腦橋的背面。可分為中間的蚓部和兩側膨大的小腦半球。小腦表面有許多大致平行的淺溝,溝間為一個葉片。表面的灰質為小腦皮層、深部為白質,也稱髓質。白質內有數對核團,稱中央核。小腦是運動的重要調節中樞,有大量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大腦皮質發向肌肉的運動信息和執行運動時來自肌肉和關節等的信息,都可傳入小腦。小腦經常對這兩種傳來的神經衝動進行整合,並通過傳出纖維調整和糾正各有關肌肉的運動,使隨意運動保持協調。此外,小腦在維持身體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接受來自前庭器官的信息,通過傳出聯繫,改變軀體不同部分肌肉的張力,使肌體在重力作用下,作加速或旋轉運動時保持姿勢平衡。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小腦
- 外文名:The cerebellum
- 結構:由小腦蚓、小腦半球和小腦扁桃體構成
- 功能:影響運動的起始、計劃和協調
- 作用:維持身體平衡,整合神經衝動
- 位置:顱後窩內
功能
小腦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小腦就像一個大的調節器。
小腦解剖學
從外觀上看,小腦中間有一條縱貫上下的狹窄部分,捲曲如蟲,稱為蚓部。蚓部兩側有兩個膨隆團塊稱為小腦半球。在小腦蚓部和半球表面有一些橫行的溝和裂,將小腦分成許多回、葉和小葉。在這些橫貫小腦表面的溝和裂中,後外側裂和原裂是小腦分葉的依據。
後外側裂將小腦分成絨球小結葉和小腦體兩大部分,而原裂又將小腦體分成前葉和後葉。這樣,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便構成了小腦3個橫向組成的分部。在小腦的分葉中,為了簡化命名,拉塞爾提出羅馬字的命名系統,他將小腦蚓部從前到後按Ⅰ~Ⅹ次序分成10個小葉;對小葉的半球部分,則在代表各小葉的羅馬字前冠以H,例如HⅥ即表示小腦第Ⅵ小葉的半球部分。
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絨球小結葉出現最早,是小腦最古老的部分,被稱為古小腦,它主要接受來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經的傳入纖維,調節軀幹肌肉的活動,在維持肌緊張、身體平衡和姿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前、後葉的蚓部及後葉蚓部的後外側部出現得稍晚,稱為舊小腦,其主要功能與頭部和身體的本體感受和外感受的傳入信息有關,有調節肌緊張的作用;小腦半球的大部分和部分蚓部發展得最晚,稱為新小腦,它在人類最為發達,主要接受經腦橋接轉的來自大腦皮質的纖維,參與由大腦皮層發起的隨意運動的調節。在位相性的活動和肌肉的協調運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小腦的表面被覆着一層灰質,叫做小腦皮層;皮層的下方是小腦髓質,由出入小腦的神經纖維和4對小腦深部核團組成。小腦皮層分為3層,從表及里分別為分子層、浦肯野氏細胞層和顆粒細胞層,皮層里含有星狀細胞、籃狀細胞、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和顆粒細胞等5種神經元。在這些細胞中只有浦肯野氏細胞發出軸突離開小腦皮層,成為小腦皮層中唯一的傳出神經元;其他4種均為中間神經元,它們的神經末梢都分布在小腦皮層之內。所有小腦葉片都有同樣的神經組織結構(圖2)。在分子層內,星狀細胞和籃狀細胞(亦稱內星狀細胞)的軸突走向均與小腦葉片的長軸相垂直。
每個星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樹突觸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樹突相接觸,每個籃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體突觸通過它的筐籃狀神經末梢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相接觸;在顆粒層內,每個顆粒細胞有一個胞體和4~6支短的樹突。顆粒細胞的軸突向上伸至分子層,在那裡呈T字形分成兩支,以相反的方向沿着葉片的長軸走行,被稱為平行纖維,其長度可達5~7毫米。平行纖維與浦肯野氏細胞、星狀細胞、籃狀細胞和高爾基氏細胞的樹突形成興奮性的軸樹突觸。
高爾基氏細胞位於顆粒層的上部,它的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屋,軸突卻終止於顆粒層,與顆粒細胞的樹突和苔狀纖維的末梢共同組成小腦小球,成為一種突觸複合體,即苔狀纖維的末梢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興奮性突觸,高爾基氏細胞的軸突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抑制性突觸;在浦肯野氏細胞層內,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排列整齊有序,其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層,沿與葉片相垂直的平面分布,而它的軸突則向下穿出小腦皮層,與小腦深部核團的神經元接觸而形成抑制性突觸。每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軸突都有返行的側支與其他的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及籃狀細胞構成抑制性突觸。在小腦左、右半球深部的髓質中,每側各埋藏着4個由神經細胞群構成的神經核團,由內側向外側分別為頂核、栓狀核、球狀核和齒狀核,其中栓狀核和球狀核常合稱為間位核。
小腦與外部的聯繫通過3對由小腦傳入和傳出纖維組成的巨大神經纖維束進行,分別稱為上、中、下小腦腳或小腦臂。小腦借這3對腳與腦幹相連,而且通過它們與其他的神經結構相聯繫,是小腦與外部聯繫的必經之路。在小腦腳中,傳出纖維占四分之一,而傳入纖維約占四分之三。
由小腦皮層的傳出神經元浦肯野氏細胞軸突構成的傳出纖維,首先到達小腦的深部核團,在這些核團轉換神經元後,再離開小腦。從小腦皮層浦肯野氏細胞到小腦深部核團的纖維聯繫,稱為皮層—核團投射。這種投射具有一定的方位特徵,蚓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主要投射到頂核,部分投射到前庭外側核;半球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投射到齒狀核;介於蚓部和半球之間的旁蚓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則投射到頂核和齒狀核之間的間位核。
根據皮層—核團投射的這種解剖學特徵,可將小腦分成三個縱向區:①內側區,由蚓部皮層和它所投射到的頂核共同組成,該縱區管理整個軀體的姿勢、肌緊張和平衡;②外側區,由半球皮層和齒狀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靈巧運動;③間位區,由旁蚓皮層和間位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姿勢和靈巧運動。近年的研究,又進一步將上述3個縱區劃分為7個縱區 。[1]
參考文獻
- ↑ 人的小腦有什麼作用」,米茲界, 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