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濱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岩濱鷸
虹膜: 暗褐色。
嘴: 黃色,端灰;腳: 黃色。
迷鳥: 台灣。 [1]
形態特徵
夏羽頭頂黑褐色,羽緣栗色。眉紋白色,但較短。耳羽後部具黑色斑。
其餘頭側白色,微具黑色縱紋。肩、背和三級飛羽黑褐色,
具栗色和淡皮黃包羽緣。翅上覆羽灰褐色或灰包,羽緣白色。
飛羽黑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側羽緣白色,
翅上大覆羽尖端白色,共同在翅上形成顯著的白色翅帶。
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側具窄的白色邊。尾黑色。頦白色。
上胸綴有淡皮黃色和具褐色縱紋。下腳有大的黑褐色斑點,
常常融合為大的黑色斑塊。
腹和兩脅白色,具黑色縱紋,尤以兩脅較明顯。[2]
生態習性
喜群棲,與翻石鷸及其他涉禽混群。在岩石上緩慢移動,或在泥灘或苔原上行走,以視覺尋找食物。
鳴聲: 短促的whit或tweet聲,進食鳥群發出吱吱低聲。
棲息環境
冬季棲於沿海裸岩,或至沙灘和多岩石的海岸,在長滿苔蘚的苔原上築巢。[3]
生長繁殖
繁殖期6—7月,雄鳥用扇動的翅膀,發出顫音般的叫聲,繞著大圈飛行,保衛領地。
營巢於岩石海岸地區苔蘚地上凹坑內。
產卵每窩通常4枚,橄欖色至淺黃色,上面有棕色斑點;雌雄鳥輪流孵卵,約20天孵化。
幼鳥雄性照料,孵化後幾個小時內即離巢自己覓食。第一次飛行的年齡大概在3週左右。
分佈範圍
分布範圍: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島;越冬於美國西部沿海,定期至日本。
分布狀況:中國大陸的記錄甚少,春季在北戴河(河北)過境時有記錄。偶見於台灣西部沿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