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工業革命1760·1830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工業革命1760·1830》,[英] 托馬斯·S.阿什頓 著,李冠傑 譯,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於1951年3月。是一家出版各學科各專業的綜合性圖書[1]出版機構,現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成員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學、社會科學、政治、法律、財經、管理、歷史等學術專著和大眾讀物。全社現每年共計出書600餘種,其中近400種為新書[2]

內容簡介

本書是研究英國工業革命的經典著作,作者用精煉的文字編織出英國工業革命的整個歷史,通過對紡紗織布、挖煤煉鐵、技術創新、資本運轉、童工生活等場景的精心刻畫,將英國工業革命的方方面面展現在讀者面前,並指出,人口、科技、資本是工業革命的關鍵因素。阿什頓也明確指出,工業革命帶來的一系列變革,不只是工業上,還是「社會上的和思想上的」。作者在考察和敘述工業革命的同時,意識到經濟過程的特點不是突然變化的,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工業革命應該是整個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且不是最後一個階段。這些都為我們多角度長時段的認識工業革命提供了借鑑和視角。

目錄

第一章導論

喬治三世登基到其子威廉四世即位,在這短短的一段時間裡,英格蘭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個世紀以來被當作敞地來耕種的地方,或者被當作公共牧場而無人問津的地方,都圈上了籬笆或者建起了圍牆;小村落發展成為人口稠密的城鎮;煙囪讓古老的塔尖相形見絀。公路被築造了出來:與那些敗壞笛福(Defoe)時代旅行者良好行為習慣的惡劣交通設施相比,公路則更加筆直,更加牢固,更加寬闊。北海和愛爾蘭海,以及默西河、烏斯河、特倫特河、塞文河、泰晤士河、福斯河、克萊德河的通航之處,都通過靜水線路連接到了一起。北部鋪上了第一條鐵軌,迎接新火車頭的到來,蒸汽貨輪開始在入海口和海峽上定期往來。

第二章早期的工業形態

在18世紀,不列顛的大多數人民通過在土地上進行勞作來謀生。生活的條件和勞動的狀況隨着地形輪廓、地下土壤和氣候的各種細微差異而變化。但除了這樣的差異之外,在那些田地敞開、未墾之地直伸到天邊的地區和那些田地被樹籬、石牆、柵欄或者一排排樹木隔開的地區之間,存在着一種明顯的反差,這種反差很難不給每位穿越英格蘭各郡的旅行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章技術創新

突然洶湧而至的並不僅僅是小器械,還有各種各樣的創新——在農業、交通、製造、貿易和金融上的創新,在其他任何時代或者其他任何地方都很難找到與之相比擬的事物。

第四章資本與勞力

工業革命是經濟學上的事情,也是技術上的事情:它包含着在資源的體量與分配上的變革,這些變革不亞於在方法上的變革,憑藉這些方法,這些資源才指向了特定目標。正是儲蓄的增長,也正是那種把它們交給工業來處置之意願的增強,才讓不列顛有可能收穫她在獨創力上的成果。

第五章「個人主義」和「自由放任」

每一種興趣、傳統或者志向都能在公司形式中得以表現出來。人們莫名其妙地就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貪得無厭的和反社會之人,這種觀念是所有讓工業革命的故事變得晦澀的傳說中最為離奇的一個。

第六章經濟變革的過程

有時候,從繁榮轉向衰落是突然發生的;倫敦的商業機構與海外的金融機構的緊密聯繫意味着,從歐洲或者美國刮來的逆向之風往往會突然引發一場危機。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