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巨(拼音:j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此字本義是直角的曲尺,這個意思後來寫作"矩"。而"巨"本身幾乎都用作假借義,主要表示大及由大引申出的極、最等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巨

拼音; jù

繁體; 㠪、鉅

五筆; and

倉頡; ss

鄭碼; hxvv

字級; 一級字

注音; ㄐㄩˋ

平水韻部; 上聲六語

總筆畫; 4

四角號碼; 71717

統一碼; 基本區 U+5DE8

結構; 單一結構

造字法; 象形字

字源演變

初文是象形字。西周早期像一人分腿站立,一手握着工形器具。工形器具是矩,畫直角用的曲尺。"巨"的早期合體象形字在西周已開始漸變,先是在像人的"大"形頂部添一飾橫而成"夫"形(字形3),之後,"夫"形與像矩的"工"形分離,而人的手指形卻脫離臂端,附着到"工"形豎筆的旁側,呈半弧形(字形4)。西周中期,已經有了截去"夫"形而只保留原字主要特徵的簡化形式(字形5)。東周及秦漢以下都繼承了這一簡化形式。在漢代璽印及碑銘中已經有把"巨"字中的"工"形寫作"匚"的,但長期未被列入正體。近代楷書維持"工"形框架(3筆),現代規範字形以從"匚"(2筆)為標準。

另外,東周以後,已經訛變卻沒有簡化的形式幾乎左右部分互換,表示手指的"A"形徹底與人臂遠離。以後,"夫"形又訛作"矢"形,這就演變出了"矩"字。並由此產生了一個加"木"旁表義的異體字"榘"。戰國時期,"巨"字還出現過 "B"或"C"的形式,"D"或"E"是"A"的變化。"巨"本義是矩,這在文獻中偶見遺蹟。"巨"的本義幾乎都保留在它的異體字"榘"和"矩"上,而"巨"本身幾乎都寫假借義,主要表示大及由大引申出的極、最等義。《墨子·非樂》:"三者,民之巨患也。""巨患"即大憂患。"巨"字也通假作"距"或"詎",相當於"豈"。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榘,巨或從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古文巨。其呂切

說文解字注

規巨也。

《周髀筭經》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旣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㒳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湥,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按規矩二字猶言法度,古不分別。規圜矩方者,圜出於方,圜方皆出於矩也。夫部曰:規,有法度也。不言圜曰規。《考工記》: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注:矩謂刻識之也。凡識其廣長曰矩,故凡有所刻識皆謂之矩。

從工,象手持之。

謂コ也。其呂切。五部。按後人分別巨,大也;矩,法也,常也。與說文字異。其呂切,《唐韻》也。《廣韻》作矩、榘,入九麌,俱雨切。又雲:《說文》又其呂切,此出說文音隱。

榘,巨或從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矢部曰:有所長短。以矢為正。按今字作矩,省木。

–,古文巨。

此為象手持之。小篆變之,取整齊耳。《大學》:絜矩之道。注云:矩或作巨。此古文之遺也。

康熙字典

《唐韻》其呂切。《集韻》臼許切,$渠上聲。《說文》:䂓巨也。從工,象手持之。

又《玉篇》:大也。《孟子》:為巨室。

又巨萬,數也。《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注:巨萬,今萬萬。

又姓。《何氏姓苑》:巨氏出南昌。《廣韻》:漢有巨武,為荊州刺史。

又巨毋,複姓。《前漢·王莽傳》:有奇士,長丈,大十圍,自謂巨毋霸。莽更其姓,曰巨母氏。謂因文母而霸王符也。《後漢·光武紀》:作巨無霸。

又《韻會》:通作鉅。《前漢·食貨志》:庶人之富者累鉅萬。李賀《高軒過詩》:文章鉅工。

又與詎同。《前漢·高帝紀》:公巨能入乎。師古曰:巨讀曰詎,猶豈也。

又《類篇》:求於切,音蕖。未央也。《韻會》:亦作渠。詩小雅庭燎注,夜未渠央。義與遽同,言未便至夜也。[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