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弦子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塘弦子舞 |
巴塘弦子舞是四川省地區的傳統舞蹈。
巴塘弦子是一種優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長袖善舞」的特點,表演時,由數名男性持拉弦樂器「畢旺」(胡琴)在隊前演奏領舞。其餘舞者則和他們一起邊歌邊舞。
2006年,巴塘弦子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巴塘弦子舞
申報地區:四川省巴塘縣
遺產編號:Ⅲ-19
地區:四川省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申報時間:2006年
簡介
弦子,又稱「諧」、「葉」、「巴葉」,是藏族特有的一種 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稱為「弦子」,是在樂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性 藏族歌舞藝術。弦子舞分布於 西藏東部及 雲南、 四川、 青海等藏族聚居區。表演時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隨着弦子節奏的變化,歌聲舞姿變化多樣。弦子的歌詞大部分為迎賓、相會、讚美、情意、辭別、祝願的內容;曲調繁多,歌詞豐富,舞步多變。舞蹈時男女舞隊各圍成半圈,時而聚圓,時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腳,顯示豪放粗獷之美;女子突出長袖輕柔舒展之美。
表現形式
巴塘弦子是集詩琴歌舞於一體的綜合藝術以 琴手為核心,整個弦子的節奏由琴手掌握。跳巴塘弦於不受人數和場地限制在弦胡手的帶領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後並按能歌善舞者及長者在前的習慣排列按順時針方向圍成圓圈且按順時針方向舞動,領舞的弦胡手是控制節奏和整場弦子舞高低潮的主導者弦子舞開始時由領舞的弦胡手引入所有的參舞者按照這個曲於特定的舞步隨節奏翩翩起舞邊舞邊唱循環反覆舞曲的速度由慢逐漸加快把舞曲推向高潮一場弦子舞結束時所有參舞者齊聲高喊諧亞,意即跳得好跳得盡興。在稍作休息後當領舞的弦胡手拉起另首曲子時參舞者再次翩翩起舞。巴塘弦子通常以兩種形式而出現,一種是以弦胡(相當於二胡的樂器)而隨舞隊跳點伴奏的。其方式為琴手領頭(即為領舞人)其人數不限少至一二人多則十幾人。領舞人之後是男舞者數人接着女舞者也有以舞技音色之差別相互謙讓。男童舞者隨琴手拉奏的旋律共同起舞一段接着放歌而舞。一首弦子(節目)就這樣向左繞圈舞行周而復始。其節奏通常是由慢漸快最後以熱烈的氣氛將全曲推向高潮而結束一首弦子。另一種則是無任何樂器伴奏的形式它通常為男女舞者交替演唱。這種形式大部分布於甘巴塘弦子的樂器為胡琴。其第一把胡琴是一個弦子藝人用氂寸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條做拉弓,用馬尾做弓弦和琴弦製作而成的。後來有人將牛角琴筒改為圓木琴筒而流傳至今琴頭多由龍頭或寶塔頂裝飾意寓吉祥。這種胡琴音質純正音色厚重深沉既適合十行進間跳動時拉奏又易於製作深受琴手的喜愛。
舞蹈風格
區域風格
巴塘弦子盛行於全縣各地流行於整個藏區但由於境內各村寨地址環境文通條件以及文化差異故有不同的風格特色總體來說巴塘弦子根據不同的區域分為東區南區和城區(又名中區)三種風格:縣城一帶的城區弦子舞姿態優美柔和優雅俊逸動作輕蔭婉轉彩袖輕拂似細風托雲漫踏舞步又如蜻蜓點水那輕與柔的基本韻律)匯集於抒情的舞蹈之中其舞蹈節奏中速偏慢風格舒暢飄灑婀娜多姿柔美動人。城區弦於舞集東南區之大成形成了較有代表性的風格而流傳於全州我們現在看到的弦子舞風格大多是城區的風格:東區的弦子舞顯得平穩嫻靜古樸端莊,它的舞蹈節奏不緊不慢緩急適中動作幅度也較為小套風格古樸典雅委婉輕柔秀美端莊南區的弦子舞則粗獷有力舞蹈節奏中速偏快舞姿歡暢風格剛勁激烈豪放相獷帶有較為明顯的卓舞風格。它的組合中常見的蹲跺踏躍等動作將卓舞與弦子舞融為一體給南區弦子賦予了厚重而又熱烈的色彩,儘管各地的弦子舞風格不同但在音樂曲調和歌詞上各區的弦子舞又有其共性。這些風格的形成或許與當時的交通閉塞地理環境生活習性是息息相關的。
核心動作
巴塘弦子舞動作組合的核心動作中,有以下幾大特點
A、多以順擺彩袖三步走輕揮長袖一抬腿為主舞彩袖為弦子舞的基本特徵三步一彎是弦子舞步中基本動作之;
B、組合中較常見的單手屈肋輕托袖轉體踏足微擺頭皆是巴塘弦子舞舞韻的自機組成部份;
C、上肢水袖動作的揮(袖)擺(袖)蓋(袖)托(袖)規律是巴塘弦子舞姿態豐富動作優美的又一特徵;
D、常見的步一靠的轉體動作形成了上步輕拋袖蓋袖靠步轉,顫膝順份兒腰的協調組合規律;
E、巴塘弦子踏步擦步跨腿步前點步等舞步非常輕盈優美有流暢感。
動態特徵
體態
巴塘弦子的舞者身姿端莊抬頭挺胸有彎腰的動作時也保持上半身的挺直即彎腰而不駝背。這點和青海依的體態不同海拔越高的地域舞蹈的動作幅度就越大。巴塘海拔相對較低氣候也較溫和而且巴塘弦於屬於勞動人民自娛性的民間歌舞以抒情言志為主受宗教影響較少因此巴塘弦子體態通常以直立體態為主但根據動作的情節需要可以適時地前俯上身。這一點是傳承的過程中不能改變的要素。
動律
巴塘弦子的核心動律主要有三點
A、腰肋的幅度小。巴塘弦子中對坐懈胯的強調並不咀顯,上身腰肋部分的擺動較小。
B、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巴塘弦子特別注重腰身轉動的舞姿。如轉體時身體並不做以腿帶身的僵硬轉動而是上身先作一點側轉讓身體先呈現出一定斜度再以肩帶身地做全身隨之轉動的舞姿。正像三步一抬腿組合的藝決中所說的樣欲前先後輕踏步,欲揮袖時先側身及長袖貼胯短停頓。
C、顫朦。膝步的顫份不能失去無顫不成弦子。
手袖
長袖是巴塘弦子的一大特點但是在跳巴塘弦子時手袖有三個要點:
A空間手袖經上弧線時手不過頭。巴塘人既信仰苯教崇尚自然又信仰佛教講究三界。頭頂上是佛所以手不能高過頭。
B時間手臂的劃撩袖交替進行。劃撩袖一定是先後交替進行的雙手有微妙的時間差而不是雙手同時向下甩巴塘人認為巴塘弦子中沒有這種做法。
C力度:袖經上弧線時不停不拋而是將手劃一十弧形後再隨勢舞下。其他地區的弦子雙臂舞動是隨音樂節拍有明顯的停頓動作,而巴塘弦子則不停頓:此外巴塘弦子的手袖應當有別於古典舞中的水袖不能拋沖揚而是行雲流水般的臂動作的延伸像輕歌慢舞樣有一種優美的流暢感。
這些動態特徵應當說是習舞者把握一個民族舞蹈風格的核心要素無論形式如何發展這些風格點都基不能失去的。
情感特徵
民族民間舞蹈所呈現的風格不但僅是外部的形式形態或一招一 式的方位角度而是一種由內及外的情態心態和神態。逮也是個民族特有的審美風尚它包含着個民族特有的 價值觀和審美觀。就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體對美的價值判斷不同一樣,有的以嫵媚為美有的以「嬌艷」為美,有的以溫柔為美有的以樸實為美有的以豪放為美有的以力量為美。藏族的女性則是以悠閒、謙和、樸實為美在巴塘人的審美觀中又融入了一些康巴人的樂觀向上與堅韌豪爽的元素。因此在跳巴塘弦子時,悠閒、祥和、謙和、樸實、樂觀、抒情就是我們要着重把握的一種審美取向跳巴埔弦子舞尤其要注意的一種審美觀是優美不嫵媚,謙和不壓抑、 豪放不張揚、悠閒不鬆懈。這些審美觀都直接體現在舞者所傳達的身體文化中而這些審美的尺度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又很容易忽視。例如過於強調胯部的扭動上身過於前伸腰肋擺動過大顫膝不穩手軸過高等等這些舞蹈形態都體現出我們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心態沒能準確的把握好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在傳承民族藝術時最可貴最不窖忽視的既身體語言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因此對一個民族情感特徵的把握需要以該民族整體的文化背景為依託捕捉其特自的民族風韻。
藝術特色
在巴塘,每逢節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一般是男操"白旺"(牛角胡)站立排頭,拉起胡琴帶領人群拂袖起舞,時而圓集,時而散開,時而繞行而舞,邊唱邊跳,唱詞為"諧"體民歌,也可即興創作男唱女和,藉以抒發內心情趣。
"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動特點,其含胸、顫膝及長袖的繞、托、撩、蓋等動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每逢喜慶佳節,集會野營、勞動之餘,人們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壩子跳起弦子舞,男女不拘,人數不限。弦子 音樂一般分前奏、間奏、尾聲三部分,音樂柔中有剛,優美抒情,節奏富於舞蹈性。
藝術結晶
巴塘弦子舞是 巴塘人民智慧的結晶。巴塘弦子舞中積澱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着濃郁的民族風情,其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有着幾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為了藏族民間音樂的最大寶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樂的「 活化石」,其音樂和唱詞已經滲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種文學藝術當中,保護巴塘弦子對於保護藏族歌舞藝術、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巴塘弦子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