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安川鎮1993年9月30日設立,2005年2月5日廢止的地名。
地名含義
「平安」指無災無難,百姓生活太平,「川」既有平原之解,又有米糧川之意。
歷史沿革
平安川古時就有勞動人民在此耕耘。清代初期,這裡被封禁為盛京圍場。1879年(光緒五年),設置海龍廳時,歸海龍廳的海遠社管轄。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盛京圍場全部開禁,逐漸形成居落,海龍廳升為府。1909年(宣統元年),海龍府劃出東南8社,設立輝南直屬廳,歸輝南廳海遠社管轄。1913年(中華民國2年),廢廳改縣,改為輝南縣,本鎮屬之。1919年(中華民國8年),輝南縣將8個社改為8個區,歸第七區管轄。1923年(中華民國12年),輝南縣將8個區改為8個社,原冠於社首的「海」字改為「輝」字,歸輝遠社管轄。1925年輝南縣將8個社改為4個區,歸第二區管轄,區公所設在平安川。1928年(中華民國17年),廢除區制。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偽大同元年),偽滿洲國建立保甲制,平安川屬樓街保。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偽康德三年),廢保建立街村制,為平安川村。1945年11月,輝南縣民主聯合政府成立後,把全縣劃為8個區,為四區(平安川區),轄興德、永勝、轉通、三岔口、龍泉、茂盛、馬道梁、四合、太清、髙集崗、林家溝、樓街12個村。1949年,四區除劃給三區2個村外其餘未變,駐地先在轉通,後遷至朱家屯。1951年,四區轄茂盛、樓街、四合、龍泉、三岔口、興德、永勝、林家溝、髙集崗、太清、轉通11個村。1956年3月,改區村制為鄉鎮制,原四區分為平安川鄉、髙集崗鄉、龍泉鄉、樓街鄉,平安川鄉由原四區的轉通村、三岔口村、興德村、永勝村組成,轄轉通、朱家屯、長勝、新立、三岔口、德勝、西安堡、興安堡、向陽堡、馬家屯、陳家屯、劉船口、龍安堡、薛家街、羅家屯、胡迷山16個屯。1958年3月,全縣鄉鎮調整,平安川鄉轄永勝、日光、長勝、興德4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駐地朱家屯。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中,由原平安川鄉、高集崗鄉、樓街鄉、板石河鄉的14個高級社組成東風人民公社,轄樓街、板石河、長蟲哨、姜家街、鞠家街、龍泉、龍光、平安川、日光、永勝、髙集崗、郭船口12個管理區,111個生產隊。1961年,全縣人民公社調整,東風人民公社改為平安川人民公社和樓街人民公社,平安川人民公社轄郭船口、長勝、平安、新勝、興德、永勝、日光、髙集崗、太清9個生產大隊。1962年,全縣人民公社調整,原平安川人民公社分為平安川人民公社和髙集崗人民公社,平安川人民公社轄郭船口、長勝、金山、團結、平安、新勝、興德、向陽8個生產大隊。1982年,全縣調整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平安川人民公社轄平安、郭船口、向陽、新勝、興德、長勝、團結、金山8個大隊,85個生產隊。1983年,全縣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平安川人民公社改為平安川鄉,轄長勝、金山、團結、平安、新勝、興德、向陽、郭船口8個村,20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993年9月30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根據吉民行〔1993〕4號文件,撤消平安川鄉,設立平安川鎮。2005年2月5日,全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時,撤銷平安川鎮,將其所轄行政區域併入樓街朝鮮族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