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建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1],是廣西建館最早的圖書館,也是全國建館最早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原稱「廣西圖書館」、「廣西省第一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圖書館」等名, 1980 年改為現名,仍為省館建制。擔負着廣西北片桂林市、柳州市、梧州市、賀州市、河池市和來賓市等6個市的各級公共圖書館及各系統圖書館(室)的業務輔導工作。
館舍總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總館、安新分館和榕湖分館三部分。 本部館舍坐落在桂林臨桂新區公園北路和鳳凰路交叉口,於2016 年12月對外開放 ;安新分館坐落在灕江之上的安新洲;榕湖分館建於1954年,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榕湖之濱。2005年7月榕湖分館一樓調整為桂林少年兒童圖書館。同年,桂林少年兒童圖書館得到美國明德圖書館基金會支持,建立了桂林明德英文圖書館。2003年10月建成廣西第一個盲人有聲讀物圖書室。
2018年5月14日,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結果公布,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被評為一級圖書館。
歷史沿革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始建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當時廣西提學使李翰芬,奏准在桂林籌建廣西圖書館,並委託廣西教育總會辦理。會長唐鍾元、陳智偉倡議募款,李翰芬率先捐銀500兩,並向參加優拔考試之生員按名派捐,得銀16170兩。在桂林靖江王城(今廣西師範大學) 東南隅興建館舍。接收廣西官書局與優級師範所藏圖書及上海各書局及省內外官紳贈書。於1911年2月竣工開館,藏書3447種、17000餘冊。定名廣西圖書館。首任名譽監督唐鍾元,駐館提調(館長)龔鑒清。
建國前40年間,政局不穩,戰亂不斷,該館事業發展緩慢,館名幾經更改,歷經蒼桑。1919年稱廣西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圖書館,1928年稱廣西省立第一圖書館,1937 年稱廣西省政府圖書館。1940年6月稱廣西省立桂林圖書館。抗戰時期,桂林作為大後方,各省文人名士雲集,文化出版事業十分活躍,該館亦成為圖書文獻收藏和利用的重要場所,藏書達30萬餘冊,以其「藏書之豐富,設備之完善,在西南各省首屈一指」。1944年,桂林淪陷,該館將部分藏書轉移到廣西昭平縣,館舍及其餘藏書毀於兵災,劫後余書7萬多冊,其中包括廣西地方歷史文獻和抗戰時期桂林出版物等。1946年抗戰勝利後,在舊址重修建館舍,同年9月竣工開放。 1949年11月桂林解放,該館由桂林軍管會接管。1950年1月完成接收,定名廣西圖書館。1953年改名為廣西省第一圖書館,1955年,該館從王城舊址遷入榕湖北路新址。館舍面積2698平方米。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改名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圖書館。
1980年11月,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仍為省級公共圖書館編制。
1988年10月,國家、自治區和桂林市共同投資1100多萬元在桂林市安新北路擴建新館舍1萬1千多平方米,1991年5月竣工開放。新館舍的建成使用,為該館的新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1991年,啟動信息化建設,基本建成了集數據製作、檢索服務和辦公自動化於一體的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系統。
2010年,為了更好地滿足桂林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桂林市政府決定在臨桂區建設「一院兩館」項目,同年,臨桂新館舍開始建設。
2013年12月13日,臨桂新館舍順利通過綜合驗收。
2014年12月,臨桂新館舍正式移交給項目業主桂林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及臨桂新區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2016年12月30日,廣西桂林圖書館臨桂新館開放試運行[2]。
視頻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桂林舉行廣西桂林圖書館建館110周年暨新館全面開放活動 ,人民網,2019-11-18
- ↑ 喜大普奔!桂林博物館桂林圖書館臨桂新館開放(組圖) ,桂林生活網,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