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建安街道位於建甌市區東南片區,是建甌市區重要商貿流通中心和工業區,因轄區大致位於建甌市(縣)的前身之一的建安縣縣城而得名。省道甌政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橫穿建安。土地面積30.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707畝,林地面積26219畝;轄有3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6908人(2010年)。2006年全街完成企業總產值26420萬元、農業總產值2552萬元(現價)、農民人均純收入4877元。建安農業資源豐富,生產以糧、菜、茶、果、木、竹、禽、魚產業為主。有用材林面積1.37萬畝,林木蓄積量8.14萬方,其中東安村是全國林業重點村;有果園5701畝,主要種植雪柑、蘆柑、甜橙、葡萄等品種;有千畝綠色茶園,主要有水仙、烏龍、梅戰、丹桂等優高茶葉品種;魚塘522畝,主要養殖草魚、鰱魚、鯉魚、鯽魚等四大家魚,其中鐘樓村是建甌淡水養魚的發源地,傳統的弓魚保鮮技術遠近聞名。工業發展強勁,「中國筍竹城」落戶境內,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構築了良好平台。旅遊資源豐富,有清嘉慶十九年所建,頗具閩越文化特色的東嶽廟;有明洪武十九年年建的建甌唯一保留下來的的城樓古蹟—通仙門太保樓;有不朽獨木雕刻而成的媽祖雕像;還有坑裡太保廟、橫街法雲寺等,是旅遊休閒的理想去處。。[1]
中文名: 建安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
人口數量: 26908人(2010年)
歷史沿革
早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為建安縣治所在地,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為建安郡治。明萬曆年間,鐘樓村挖塘養魚,成為建甌淡水養魚的發源地,傳統的弓魚保鮮工藝遠近聞名;清光緒年間,鐘樓村的藥材澤瀉優質高產,被譽為「建瀉」,馳名中外;三國時,就有絲紡、棉紡、茶葉加工業,裝璜包裝和生產,生活用具等手工業十分發達。
名勝古蹟
位於市區城東1.5公里處白鶴山麓的東嶽廟,在閩北古建築中頗具代表性,其現存建築為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所建,為康熙制式,建築雄偉精美,殿內雕樑畫棟甚為精緻,遠近罕見。位於倉長路通仙門的太保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城樓古蹟,市區江濱公園園道直通太保樓,與太保樓仿古維修的名勝景點渾然一體。坑裡媽祖廟的媽祖雕像淨高6.8米,底寬3.24米,重約10噸,是用一根不朽的古木雕刻而成,大殿兩旁和背面豎起海浪祥雲的工藝雕富有特色,均獲二00三年全國名家根雕藝術邀請賽特別金獎,堪稱一絕。還有鐘樓坑裡太保廟、橫街法寺等古建築,均飽含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
企業發展
2003年,全街企業總產值25800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120元,出口交貨值3058元,2003年末全街企業數達784個,涉及工業、旅遊、飲、服裝、娛樂、美容、建築、運輸、農資、農機等多種行業。規模企業有茗苑茶葉有限公司、巨力活塞有限公司、穎食物產有限公司、芝星活性炭有限公司、精工齒輪有限公司、天茂塑膠有限公司、建安玻璃有限公司、華鑫機械有限公司等。
農業發展
農業科技含量不斷增大。東安村依靠科技大力發展混交林,成為全國林業重點村,同時大力推廣糧經輪作,發展經濟作物,提高土地產出率,成為盛產「三瓜一芋」(西瓜、冬瓜、白梨瓜、早熟芋);鐘樓村發揮傳統養魚技術優勢並引進新技術,進行低產魚塘改進,改善魚塘養殖結構,大大提高塘魚產量;東門村果蔬品種不斷更新,產量逐年提高。全街農業初步形成糧、菜、茶、果、木、竹、禽、魚八大產業。
視頻
建安街道 美麗巷長是我們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