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弓姓以王父字為氏。據《萬姓統譜》所載,春秋時魯國有公孫嬰齊,曾隨魯成公伐宋、鄭二國立大功,受封世代為魯國大夫。嬰齊字叔弓,其支孫取王父(祖父)之字中的"弓"為氏。 《通志 氏族略》雲"弓氏,魯大夫叔弓之後"。2、以官職名稱為姓,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揮因製造弧弓(即弓箭),被封於張,其後遂為弓氏和張氏。後來主管制造弓弩的官叫弓正。其子孫後代也以弓為姓,稱弓氏或以"弓正"為氏。
歷史來源
1、以官職名稱為姓。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揮,因製造弧弓(即弓箭),被封於張,其後遂為弓氏和張氏。後來主管制造弓弩的官叫弓正。其子孫後代也以弓為姓,稱弓氏或以"弓正"為氏。
2、起源於春秋時期,出自公孫氏。魯國有公孫嬰齊,曾隨魯國國君成公攻打宋、鄭二國,因立有大功,受封世代為魯國大夫。嬰齊字叔弓,其後便以祖字為姓,遂成弓姓。《通州。氏族略》雲"弓氏,魯大夫叔弓之後。故弓氏後人奉叔弓為弓姓的得姓始祖。
3、源於官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弓姓與弓箭有關。出自古代官吏的秫弓,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秫弓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弓氏。
4、源於官位,出自商、周時期官吏弓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弓父,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一種專職負責計量衡的官吏。在弓父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為弓氏、史氏、射氏。
5、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官吏弓工中士,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仿照周禮設置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掌管弓弩、甲冑、器械、旌旗、刀劍、御鐙等的製作,其後裔子孫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弓氏。
6、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弓箭庫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隸屬於東班諸司使管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弓氏、寂氏、箭氏。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巴哩氏,亦稱巴拉氏、伯力氏,漢義"弓、豌豆",居內蒙古東部通遼、吉林西部、黑龍江南岸下游等地。多冠漢姓為巴氏、弓氏、博氏。
8、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波勒氏,漢義"弓",是十分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該部族有四個小分支,世居黑龍江下游入海口、庫頁島地區。清朝晚期以後,赫哲族、滿族波勒氏多冠漢姓為弓氏、薄氏、柏氏。 [1]
得姓始祖
叔弓,據《姓氏考略》載, 春秋時,魯國有個公族叫嬰齊,字叔弓,是魯國的大夫。他的後代有用他的字"弓"作為姓氏的,稱為弓氏,世代相傳。故弓氏後人奉叔弓為弓姓的得姓始祖。
明代萬曆年凌迪知撰《萬姓統譜》弓姓出自姬姓,以王父字為氏,魯國公孫嬰齊,曾隨魯成公伐宋、鄭二國立大功受封世代為魯國大夫,嬰齊孫叔弓,其支孫取王父之字中的弓為氏。《通志氏族略》雲:弓氏,魯大夫之後。
叔弓,子叔氏,名"弓",諡敬子,公元前?~前527年,魯文公姬興(公元前625~前609年在位)的玄孫、叔肸(公元前?~前592年)的曾孫、子叔聲伯(公孫嬰齊,公元前?~前574年)之孫、子叔老之子,春秋時期魯國著名的大夫,多次代表魯國出使其他諸侯國。魯文公是魯國第十九世君主,按周禮制,五世不親,叔弓支孫以弓為氏形成後來弓姓祖源。周文王姬昌是黃帝之後,叔弓是周文王之後,弓姓祖源為叔弓,弓姓也就是黃帝後裔。
關於揮公最早記載於戰國時期趙國人所作《世本》記載很簡略,只有三個字,揮作弓。東漢中期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弓部中介紹"黃帝臣揮制弓"。東漢末年宋衷注釋《世本》雲:揮是黃帝臣。兩文除了介紹揮是弓箭發明人外,又對揮的身份進行了介紹,認為他是黃帝臣子,但沒有將揮與弓姓起源聯繫起來。三國時期東吳張勃所著《吳錄》揮觀弧星,始制弧矢這裡將戰國時期"揮作弓"的記載進一步潤色,介紹揮是如何發明弓箭的,也就是發明弓箭的經過,就是從觀看弧星得到靈感而製作弓箭,但沒有將揮與黃帝或弓姓及張姓的起源聯繫起來。東漢末年應劭《風俗通》轉引自姓解三這裡首次提到姓氏來源,沒有提到揮與弓姓關係,從揮本人簡歷來看,內容不斷豐富,先秦只有"揮作弓",漢代則成為黃帝臣揮作弓,南北朝時期變為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這樣來說揮與弓姓是沒有多少關聯的,也許只是後人編造了一個美好的傳說罷了。中國歷史上姓氏,都有以某一時期出現的傳說人物為核心向上符會,敷衍受姓傳說,關於弓姓揮公之源還有待大家進一步考證。
堂號
"光祿堂":漢朝弓祉,官光祿勛。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上記載:弓氏望出太原郡,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當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