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子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子文
出生 (1875--1966)
國籍 中國
職業 中國伊斯蘭教大阿訇、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人物介紹

張子文,(1875--1966),中國伊斯蘭教大阿訇、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回族。名德純;字,子文;經名艾布·佰克爾,以字行。族望河北滄縣,為"兆河張氏"譜記之第十六世。生於遼寧省本溪市火連寨鎮營子村。

人物生平

幼習儒書,16歲中秀才。後進關投于海思福(海大爺)、劉玉堂(即劉二爺,俗謂'半拉子劉')、馬玉麟等諸大阿訇門下。1900年穿衣掛幛後,歷任保定西、北、東各寺,以及定興、易縣等地,阿漢兩通,精於阿拉伯、波斯、德、俄等四種外國語。不久,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繼而,英、法、德、意軍以剿滅義和團為名攻陷保定,是年閏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德軍進入保定燒殺搶掠,中尉"葛里恩尼"帶兵竄入西清真寺,下令焚燒。阿訇見狀,臨危不懼,用德語怒斥,嚇退敵兵,使這一伊斯蘭歷史悠久的古清真寺得以保存至今。自是,"德國張"的盛名,傳遍了中原大地,以至東北各省。1903年,應王浩然大阿訇之約,到北京西單牌樓清真寺(時俗稱"牛街下寺",即建國後用為之"北京西單菜市場"所在地,現已拆除易為他用)為首任教長。1908年,牛街清真公立第一兩等小學堂成立,與達浦生、李雲亭等北京多名阿訇共同兼授阿文。1909年參與創辦北京"清真教育會",擔任該會《清真雜誌》、《清真白話報》、《北京民報》總發行人,其間赴任北京馬甸清真寺,創辦北京第一所經儒學校(亦稱"經漢大學")。

1912年2月攜弟子馬松亭、楊明遠、張鴻韜等赴任北京花市清真寺,提出關於回民子弟應"多讀中外文,將來才能立大事業"的主張,指出要實現這個願望,一是"由各寺阿訇掌教極力倡導",二是"更宜稍加強迫",並身體力行,續收馬善亭、李廷相、趙銘周、朱開祺、張耀亭、王敬一等,共計18名弟子,親授阿漢兩學。7月,與王浩然、安靜軒、王丕謨、穆子光等共同發起創辦中國回教俱進會,任評議長。9月,參與組織該會歡迎孫中山先生大會,受其接見,親聆其關於"五族共和"、"振興中華"的講話,與馬鄰翼、王浩然等7人同孫中山先生合影。不久,將所任寺內"清真第五學堂"更名為"清真文化小學校"(即今"北京崇文區回民小學"之前身)。是年底,與王浩然的等共同應召前往蒙藏事務局組織創辦《回文白話報》,兼任編輯主任。1914年1月,因該報辦有成效,抵禦了英、俄等國的分裂活動,"使邊地受到好影響",獲七等嘉禾章。同年,兼理《京華新報·附張》編輯工作。此間先後發表《說回教教規暗合共和真理》、《說回教對國家社會之關係》,以及《說文字之尊重》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章。1915年主持北京東四清真寺改建工程,奠定了今天該寺門臉及三進院落的建築格局,書寫門外至今猶存的"清真古教"四個蒼勁大字。1922年赴任本溪清真寺,收丁溪野(後為回民支隊領導人之一,我軍高級將領)、丁武洋(後入講武堂,抗戰時參加義勇軍)等為弟子。旋至瀋陽清真北寺任職,參與創建清真女寺和瀋陽清真小學擴建工程。1924年12月赴日本參觀學校、工廠等,翌年1月應鐮田榮吉之邀在東京交詢會宣講伊斯蘭文化。這是我國學者向日本公眾首次講學的記錄。1926年主持創辦的瀋陽文化清真寺第一期工程開工。1930年,應馬鄰翼、馬福祥、唐柯三、馬松亭之函邀返北京(時稱"北平"),任成達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及阿文教授,同時為牛街阿文大學講師。1931年初又回瀋陽,於5月完成文化清真寺二期工程建設。1936年在該寺創辦"奉天私立回教文化學院"(即今"瀋陽市回民中學"前身),堅持"養成回教教師人才"的宗旨,並設日、俄、阿拉伯、波斯等多種外語課程,以及簿記等專業。

抗戰勝利後,任瀋陽回教會最高顧問、中國回教協會東北分會理事長,曾作為受難民眾唯一代表在慶祝東北回歸祖國等大會上致詞,並控訴日寇塗炭罪行。1946年5月,率中國軍隊接收東北失地的杜聿明將軍曾高度評價道:"回教張先生十四年於敵偽壓迫之下,不屈不撓,保存國家正氣,與敵人奮鬥,實為欽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北京先後任回族學校校長、教長。數十年來,他在實行"強迫教育"(即今所稱之"義務教育"),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堅持阿漢兼授,以"言必信,行必果"、"出必告,返必問"作為誠實教育和尊長教育的格言。所譯《古蘭經》因反右而遭退稿,於"文革"間遺失。1989年5月中共中央有關部門發文指出:"張子文先生在歷史上對傳播伊斯蘭教文化,培養回族人才所起的作用,應予肯定"。

其早年所著有《可蘭經選本譯箋注》、《清真正史》、《雷門鼓》、《回回教梗概》等均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