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志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志文
出生 1966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 《華夏牡丹圖》

張志文 [1] 1966年出生於河南洛陽,

自幼酷愛美術、痴迷丹青,

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和國家級的美展並獲獎。

人物履歷

1998年開始創作世界第一牡丹畫卷--500米華夏牡丹圖。被推薦為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長牡丹畫卷候選世界紀錄。

2001年《華夏牡丹圖》被列為十六大獻禮作品。

2002年《華夏牡丹圖》(300米)在福建洛陽橋進行跨海大展,轟動海峽兩岸,收藏家出高價購買被作者婉拒,三月,此畫卷應邀在洛陽牡丹花會和河南省博物院展出。

2003年,作者深居家鄉白雲山野生牡丹園繼續創作,同年3月500米《華夏牡丹圖》全卷落成,由家鄉嵩縣縣委、縣政府和洛陽市文化藝術研究會聯合展出。8月此畫卷聯姻河南白雲山與廣州白雲山成為友好景區。

2004年,在廣州大型名家書畫藝術品交流會上500米牡丹大卷艷驚羊城,4月《華廈牡丹圖》被列為中國牡丹博物館開館大禮,作者應邀參加開幕,並被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網、中國台灣網等權威媒體譽為世界第一牡丹畫家。

2004年10月,有中國牡丹博物館、洛陽文學藝術研究會、菏澤牡丹文化研究會、廣州順德美術家協會、收藏家協會在順德圖書館共同舉辦世界第一牡丹畫家張志文精品展。

2004年12月,作者在廣州虎門舉辦世界第一牡丹畫家與中國嶺南猴王作品展。

2005年1月,作者應邀中國十大名園之一清暉園舉辦世界第一牡丹畫家精品展。

2005年2月,在廣州順德榕桂鑑藏家俱樂部舉辦世界第一牡丹畫家精品展。

2005年10月中國文聯首選30位中國著名藝術家,在泰國曼谷舉辦中泰建交30周年大型國際美展。張志文與楊之光、林墉、劉大為、鄧琳、劉文西、王西京、何水法等應邀參加,並受到泰國總理的親切接見。

2007年6月牡丹畫冊《世界第一牡丹畫家》結集出版發行。 該畫冊收錄了畫家張志文精心創作的七十幅牡丹國畫作品,所畫牡丹雍容富貴,風姿綽約,酣暢淋漓,濃淡相宜,是牡丹畫的又一佳作。

2011年被聘為泰王國曼谷畫院常務院長

人物評價

2004年3月16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一則報道,震驚了世界畫壇,推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志文。報道說:河南畫家歷時5年之久,繪製了一幅構圖完整、氣勢恢宏的500米牡丹長卷,名曰"華夏牡丹圖",創造了世界之最,申報了吉尼斯紀錄,將在荷澤國際牡丹花會期間由中國牡丹博物館隆重展出。一時,張志文這個名字不見經傳的畫壇新秀,伴着中國牡丹蜚聲世界,譽滿全球。

十年寒窗無人問

張志文,號白雲山人,1966年生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一個貧苦家庭。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有志。從上小學到中學,他就養成了一種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品格,加上如詩如畫的家鄉白雲山風情,陶冶着他淳樸敦厚的品格,雲蒸霞蔚的洛陽牡丹,賦予他親和自然的興趣,每逢學校放假,他都要趕到洛陽或到白雲山去看牡丹,春天去看牡丹現蕾開花,夏天去看牡丹的睡姿眠態,雨天去看園藝師分墩、嫁接、栽植,冬天去看牡丹的睡姿眠態,春天去看牡丹流光滴翠,風天去看牡丹搖曳舞姿……"自然總是美的!"他感動了。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開始進一步感悟到:"在整個自然中,總有一種意識和自己的意識相適應,世界上沒有一個活的機體,沒有一件靜物,沒有一團天上的白雲,沒有一株園地上的花草,不在向他訴說着自己的秘密---蘊藏在一切事物中的無窮的秘密。" 對於自然的感知,是開啟藝術殿堂的鑰匙。他愛上描摹大自然的繪畫藝術,並且愛得真切,愛得執着。上小學時,因為上課時經常描摹書上的插圖,幾次都被老師擰了耳朵。後來因為家窮輟學以後,幫娘燒鍋時用火棍在地上畫,上山放羊時,他從收音機里聽到鄭州有個辦美術培訓班的消息,第二天就趕去報名參加了學習,後來又一連參加了洛陽、鄭州多次培訓班學習,掌握了一些繪畫的基本知識,他研習山水、人物、花鳥等國畫藝術,逐步轉為專攻牡丹畫創作。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他都要背起畫夾到牡丹園裡寫生,進一下深入了解了牡丹生長的規律和陰晴風雨中牡丹的神韻風骨,積累了80餘本寫生畫稿。此時,張志文已不再是用一雙忙碌的眼睛去觀賞牡丹,而是用一顆虔誠的心靈去與牡丹對話和交流。在他的眼睛中,牡丹一年四季都有詩的韻律在跳蕩,畫的麗彩在流溢,夢的意境在律動,時時催發他去將美的韻致鎖定為永恆。為此,他購了徐渭、任伯年、吳昌碩、王雪濤、齊白石、張大千等著名國畫大師的畫冊,認真研習他們的表現技法和風格,常常半夜三更不睡覺,有時外邊雞叫了,他才知道該睡了。就這樣天長日久,畫藝大進,許多作品開始在全國和省市獲獎。 1991年,為了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的藝術層次,他又先後到天津、北京、山東、上海、福建、廣東、西安等地,一方面觀賞體察了全國各地的牡丹盛景,一方面親自聆聽了孫琪峰、楊之光等許多畫壇名師的教誨和指點,隨後便於1998年深居白雲山開始了他的世界第一牡丹長卷的潛心創作。

一舉成名天下知

成功和付出總是相伴的。當他的牡丹長卷畫到160米時,洛陽電視台、河南衛視台、河南日報、大河報對其作了專題報道,由此他被洛陽市評為十大文明新事人物。2003年當牡丹長卷畫到300米時,他應邀到世界第一座跨海大石橋福建泉州洛陽橋首次展出,東南電視台泉州電視台、廈門電視台、海峽都市報、東南快報等40餘家新聞單位爭相作了報道,上萬名觀眾蜂擁惠安洛陽格觀賞長卷牡丹芳姿。廈門著名收藏家趙先生當場願出25萬元購買收藏,被其婉言謝絕。台灣詩人吟詩讚賞,美術教授陳登標驚嘆:"真乃驚世奇才"! 2003年2月,張志文攜卷返回家鄉,再次深居白雲山野生牡丹園繼續進行牡丹長卷創作。3月,應邀在洛陽洛埔公園和河南博物院亮相展出。9月初,長卷創作到500米,嵩縣縣委、縣政府、洛陽文化藝術研究會為其舉行了500米長卷告成落筆慶典儀式。9月10日,他又千里南下抵達廣州,受到廣州市副市長戴治國、著名國畫家楊之光等的接見,並得到鍾木坤等幾位著名企業家的贊助。隨後500米牡丹長卷在廣州芳村花鳥蟲魚大世界首次展出,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幾十家新聞媒體以世界第一牡丹畫卷現身羊城作了報道。2004年4月10日,當中國最大的牡丹生產、觀賞基地山東荷澤正在建設中國第一座牡丹博物館之時,張志文受博物館之邀,先後兩次在曹州牡丹園和剛剛開館的牡丹博物館展出,引來上萬名遊客駐足觀賞。

國畫藝術,貴於創新,也難於創新,而創作長卷更是難上加難。對此,張志文進行了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他重筆法、重用墨、重設色、尤重立意。"作畫必先立意,意奇則奇,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對此,他每創作一個畫面,都要聯繫自己現實生活中對於牡丹的觀察,去捕捉牡丹在風、晴、雨、露、霜、雪中的神采,初榮、盛開、凋謝時的情態。這時,牡丹的花株是葳蕤殷實還是挺健瀟灑,是含露凝重、豐滿厚實,還是玲瓏挺秀,是富貴還是飄逸,色彩是濃烈嬌艷還是清淡素雅,甚或是老乾的崢崢倔骨、鱗芽萌動的勃然生機,都會一齊湧入他特定的創作思維空間,使其立意不僅別出心裁,而且又不失至真至美。然後又取與其適應的筆法畫技,或秉承國畫傳統,或取西洋技藝,以其構思立意的形象去細心而靈活地經營畫面,以多種多樣的重疊掩映和變化,使其秩序組合穿插、花冠的聚散、動拋的呼應、葉的光質和反正配置,均能做到賓主呼應,聚散分明,取勢得當。有時又根據畫面的需要,配以蘭草、迎春、竹石、翠鳥、蜂蝶等,搭物成章,以活生機,故而使長卷唱長,卻能給人一種步移景換,但又渾然一體的藝術感覺。

500米牡丹長卷《華夏牡丹圖》,是作者以自己對藝術的執着追求展現在世人面前的藝術奇葩和珍品。但是,藝術卻是在不斷地創新突破中步步成熟至美的,而藝術家的表現能力都是在痛苦蛻變中步步提升的。對此,張志文如是說:"畫家人生,都蘊藏在自己的作品中,而藝術家的人生就應該成為一幅畫。人生在藝術中永存,藝術在人生中至美,這是藝術家不斷突破,多次蛻變才能達到的境界。"痴情丹青幾十載的張志文終於圓了童年當畫家的夢想。(余米 鄭關生)

作品賞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