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鈞衡[1] (1872—1927),字石銘,號適園主人,吳興(今湖州)南潯鎮人。
清朝光緒二十年中甲午科鄉試舉人,後從商,之後以其資財,大量收購圖書,並進行圖書編撰。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張鈞衡
|
別名 張石銘
|
民族 漢族
|
職業 光緒舉人,後藏書
|
出生地 吳興(今湖州)南潯鎮
|
出生時間 1872年
|
去世時間 1927年
|
所處時代 清朝
|
主要作品 《適園藏書志》
|
主要成就 「南潯四象」之一
|
人物生平
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入縣學,光緒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鄉試舉人,會試不第。捐主事分兵部車駕司候補,在上海經辦鹽務、典當、醬鹽業,並經營房地產,投資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及慎大錢莊。
1903年分家後,張寶善居住東大街祖宅尊德堂,而張鈞衡與母親桂太夫人在張家的產業啟泰醬鹽店河對岸的南西街買下詩人董說舊宅和顧氏舊宅,興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這所大宅占地面積4792平方米,坐西朝東,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建築面積6137平方米,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而著稱。張氏舊宅的西面原來還有占地30畝的適園,設有碑廊,鑲嵌了很多張石銘收藏的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適園已經毀於抗日戰爭。 [1]
張氏舊宅建成後,張石銘在此只住了幾年,從辛亥革命時起,張石銘就帶着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區南無錫路162號,只有母親桂太夫人在南潯居住,直到1922年去世,此後這裡基本空關。2001年,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張
鈞衡幼授經學,篤嗜典籍,對本邑先輩藏書大家鮑廷博、劉桐、嚴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幼授經學,篤嗜典籍,對本邑先輩藏書大家鮑廷博、劉桐、嚴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二十年起,以其雄厚資財,大舉收購圖書。先後收有朱氏「結一廬」、張氏「小琅環福地」、吳氏「拜經樓」、顧氏「芝海樓」、韓氏「讀有用書齋」、楊氏「觀海堂」等藏書家的舊藏。三十三年在南潯南柵補船村鷓鴣溪畔建「適園」。另建有「九松精舍」、「嘉蔭草堂」、「擇是居」、「燕喜庵」、「六宜閣」等,藏書10餘萬卷,精本亦多。不少書曾由繆荃孫校訂過。主編《適園藏書志》13卷,為其家藏書目,由繆荃孫代筆,質量較高,計收錄善本書763部,有宋版45種,元本57種,黃丕烈跋本26種,名人手抄手校之本百餘部。辛亥革命後,各地遺老紛紛聚居上海,又藉此收得不少善本,適園因而得以與蔣汝藻密韻樓、劉承干嘉業堂藏書樓並稱於世。
1913年底,張鈞衡先後請葉昌熾、繆荃孫為其編撰藏書志,刻書有明《內閣藏書目錄》、《百宋一厘書錄》,於1916年完成《適園藏書志》16卷,著錄善本960多部;還刻印《張氏適園叢書初集》收書7種、《適園叢書》收書74種,分12集、《擇是居叢書》收書19種,其中15種為宋元古本,以及宋本47種、元本64種、明本302種 [1] 。其藏書在抗日戰爭南潯淪陷前,已全部運往上海,張乃熊以70萬元出售給重慶中央圖書館。藏書印頗多,有「擇是居」、「適園珍藏永寶」、「南潯適園主人」等20餘枚。卒後,藏書由長子張乃熊繼承,並有所增益,並編寫了《菦圃善本書目》。1949年國民黨撤退時,將其善本一部分運至台灣中央圖書館,一部分仍存於南京圖書館。
承襲祖業後,經商有方,產業盛豐。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麗的園林「適園」內,為母建佛堂,供玉佛,讓母焚香拜佛,還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權書《金剛經》。張靜江,名增澄,又名人傑,字靜江,號飲光,另號臥禪,系張頌賢次子張寶善之子。張靜江早年參加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為革命捐款效勞,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自同盟會成立後,始有向外籌資文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多者張靜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張靜江,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張頌賢的兩孫被譽為四象中「張家的才子」。
1925年8月,張鈞衡在上海曾遭匪徒綁票達十餘天,後家人按綁匪要求送去巨款才得獲救,但肩上留下槍傷。但此後張鈞衡精神一直鬱悶,罹患心臟病與中風,1927年底去世,享年56歲。
人物關係
- 妻子:烏鎮徐氏,祖籍是上虞下管村,清雍正時,三世徐文遜始遷青鎮(舊時烏鎮分屬兩縣,屬桐鄉縣部分稱青鎮),開設鮮肉鋪。後擴展有米行、香餅行,經商所獲,乃廣置田產。嘉慶時又開設木行、軋油行,並向外擴展,在塘棲開設繭行。道光以後,上海開埠,便轉向上海發展。烏鎮徐氏發達後,分立門戶為東、中、西三房,有徐東號、徐中號、徐西號之稱。徐鈞即為烏鎮徐氏十世孫,屬徐西號一房。有詩集《韞玉樓遺稿》。
- 長子張乃熊,四子張乃驊,孫張珩,字蔥玉,號希逸,有藏書樓為「韞輝齋」,收藏古籍書畫甚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