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彭安 |
彭安 (1930年6月11日 - ) 無機化學與環境化學家[1]。 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在複雜無機物的分離分析和環境化學領域均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核燃料後處理工藝、稀土萃取分離、水體汞污染化學規律等方面都獲取了成果。特別是在地方病大骨節病病因研究中,發現硒可以抑制飲水有機物腐植酸和糧食真菌毒素的毒性及其自由基機制,揭示了硒在大骨節病中的作用機理,提出了新的病因說,並對硒在環境中的形態與生物可利用性、硒化合物在酶與非酶體系的清除自由基作用機制及硒、硒-腐植酸在植物中的劑量-效應關係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在稀土環境化學方面亦取得成績。
基本信息
出生日期----1930年6月11日
出生地點----安徽省安慶市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個人簡歷
1930年6月11日 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
1950-1953年 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58-1962年 在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副博士學位。
1953-1956年 中國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62-1978年 中國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8-1986年 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7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1989年 博士生導師。
1993年-1996年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5-1998年 國家科委成果獎勵委員會環境組委員。
1996年至今 《環境科學》副主編。
1996年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技術與新能源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000年至今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客座教授。
人物生平
簡介
彭安,1930年6月11日出生於安徽安慶。195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從此開始了她的科研生涯。她參加了鎢礦全分析的工作。在老科學家的指導下,她工作努力,完成任務出色,被評為1955年市、省、和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以後,先後考取中國研究生及留蘇研究生進行深造,1962年回國。從1963-1971年承擔核燃料後處理工藝研究課題,在載帶法和Purex流程的研究中,主要貢獻是突破了以硝酸鈾(IV)作還原劑取代氨基磺酸亞鐵還原鈈(VI)的高還原效率的技術難關,及鈈還原後與鈾(VI)的萃取分離。負責完成了小試、熱室試驗及擴大冷試驗,肯定其可行性。該成果在某核燃料廠得到應用,並與其他專題一起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成就
1972-1978年彭安從事稀土萃取分離的研究。她的主要貢獻是從實驗和理論研究中首次發現用石油副產品環烷酸萃取釔的次序不在輕重稀土之間而在鑭的前面。用中級、小試及中試成功地從龍南稀土礦中分離出高純氧化釔,該工藝後被多家工廠採用,其成果併入"稀土的分離與分析",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從1978年起彭安的研究工作開始轉向環境化學領域。1979-1983年從事水體汞污染化學規律的研究,作為"薊運河汞污染化學規律及其防治"項目的負責人,她建立了一系列化學、生物與地學相結合的環境化學研究方法,系統地研究了汞的水環境化學行為。
研究貢獻
具體內容有:汞及甲基汞在水體中的絡合、水解,在河水和沉積物中的形態分析,發現了該河流氰化汞絡合態是汞在水中的優勢形態,腐植酸結合態汞是沉積物中的優勢形態,為此又建立沉積物中腐植酸的提取、純化和表徵及與汞和甲基汞的絡合、吸附等機理性研究,研究了腐植質絡合態汞對水生生物的生物效應,並發現其毒性降低等重要性質。她在研究室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出治理方案。當時國內環境科學剛剛起步,本工作首次以理論與實際結合,系統並較深入地研究一條河流的汞污染規律及對策。該課題作為"薊運河汞及農藥污染規律"獲1983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科學成就
研究
1983年彭安開始進行硒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以及環境中腐植酸化學方面的研究。先後負責中科院重點課題"硒的環境化學行為及其在大骨節病中的作用","七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微生物毒素及其他有機物致大骨節病作用研究","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飲水中有機物致大骨節病作用研究",中德(國家基金委與德國自然科學學會)合作項目"不同硒化合物對軟骨細胞及軟骨保護作用的分子生物學機制",這些課題都是圍繞中國地方病--大骨節病的環境病因進行。大骨節病有三種病因說,即①環境低硒;②飲水中天然有機物腐植酸含量高;③糧食被真菌污染。不同學派對病因看法不一,長期處於爭議之中。彭安在主持上述研究中,發揮化學家的特長,並學習有關生物化學、病理學、流行病學等知識,首次發現硒可抑制飲水腐植酸(FA)和真菌毒素(FM)毒性。
結論
在大量宏觀調查和微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病因說:即水中有機物FA和糧食中的真菌毒素都是大骨節病的致病因素,其致病機制是通過它們的活性含氧基團在有氧條件下產生的氧自由基造成細胞及基質的損失和異常,環境低硒則是本病主要的生物地球化學條件。彭安在此項工作中發揮其化學優勢並結合利用生物學、病理學等方面的知識,組織五個不同學科單位攻關,科學地從三種病因說中找出其內在聯繫。
學術貢獻
其個人學術上的貢獻有:通過軟骨細胞(大骨節病的靶細胞)及動物實驗,發現FA和FM都使體系的脂質過氧化物(LPO)升高,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活性降低,硒則可使體系的LPO下降、GPx上升。對於飲水中有機物及糧食真菌毒素的ESR譜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在氧化、還原、加熱和改變酸鹼度等處理過程中,菌糧自由基的ESR譜表現出和腐植酸同樣的變化規律,它的代謝產物的自由基集中於帶有酸性基團的分子。在酶與非酶體系中都有相似的促進超氧陰離子形成的作用。用動物實驗首次發現FA不僅可以積累於骨,而且產生ESR 信號,其信號強度與FA劑量有關,硒存在則信號降低。用3H和75 Se標記方法證實,FA可以積累於軟骨和骨,而硒在該部位積累最少。回答了大骨節病的自由基損傷為什麼發生於軟骨及骨等靶部位這一難題。並肯定了硒在大骨節病中的保護作用機理,是通過抑制或清除致病因子產生或引發的氧自由基反應、尤其是脂質過氧化反應來實現的。通過與德國合作,在分子水平上提出FA使軟骨基質Ⅱ型膠原蛋白受損的分子機理,即FA可阻止Ⅱ型膠原蛋白前體的轉化。
榮譽成果
以上工作先後獲1988年和199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彭安均為第一負責人。199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風濕病專家組邀請在大骨節病講習班作講授專家,1993年在瑞典召開的WHO風濕關節病專家討論會會議作為惟一的化學家應邀出席。WHO風濕關節病首席專家美國L.Sokoloff教授認為彭安為大骨節病做出很大貢獻而推薦美國科學家與膨安合作。
與此同時彭安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具有生物活性的含硒化合物的分離、合成及生物效應研究"和重大基金項目"典型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變化和生物效應"中的專題"典型環境中硒的形態、轉化及生態意義"。中國有11個省有低硒地區並流行多種疾病,彭安提出宏觀上研究從硒在環境中的形態轉化、並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進行聯繫、再從微觀上系統研究低硒地區的植物和人群體內含硒生物大分子改變。她應用多種化學和生化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態硒化合物的生物功能,由於緊密聯繫環境特別是中國不同硒水平地區環境影響,對中國低硒環境中硒的環境化學行為與生態意義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並邀請美國學者共同寫出《硒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一書。
在環境中的腐植酸化學研究中,彭安在中國較早地建立從環境樣品中分離、純化腐植酸方法,並緊密結合它的環境影響開展研究,如系統地研究了腐植酸對汞在水體中遷移、形態轉化、甲基化、以及歸宿的影響。她還研究了飲水中腐植酸與硒的反應、腐植酸的生物功能及其毒性機制,建立測定飲水中腐植酸自由基的方法,並用多種光譜學技術研究了不同地區水、土腐植酸的結構等。在國內外研究環境腐植酸化學研究中,她的工作具有很強的理論聯繫實際特色。
彭安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課題"農用稀土元素的環境化學行為的研究"。她還在中國提出環境生物無機化學這門交叉學科,出版專著《環境生物無機化學》,與美國學者合著《硒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還合作出版專著5部,1981年以來,發表環境化學方面的論文140餘篇。
代表論著
1 彭安,王文華.水體腐植酸及其絡合物,Ⅰ.薊運河腐植酸的提取及表徵.環境科學學報,1981,1:126
2 彭安,王文華.環境生物無機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3 彭安,王子健,Whanger P.D.,et al.硒的環境生物無機化學.北京: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