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海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德意志帝國海軍 |
本名 德意志帝國海軍 存在時間 1871年至1919年 著名指揮官 參與戰爭 薩摩亞內戰、 1902–1903年委內瑞拉危機、 |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直譯之意為「皇帝的海軍」)是指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的德國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彩虹行動中自沉。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1]
簡介
德意志帝國海軍伴隨着德意志帝國的成立而發展、興盛直至隨之衰亡。在其存在的48年間,德意志帝國海軍由一支以近海防禦為主的小艦隊最終發展成大洋上唯一的一支可以抗衡大英帝國海軍的力量,也最終伴隨着斯卡帕灣的「第十一節」信號在英國落下帷幕。
公海艦隊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其締造者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海軍上將計劃將其建設成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力量。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列艦變成,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列艦分艦隊,而到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第三分艦隊。1906年,無畏艦的出現極大地影響了艦隊的組成,艦隊中的24艘前無畏艦一瞬間就變得過時而急需汰換, 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僅僅兩支分艦隊(第一、三分艦隊)才完全換裝無畏艦(第三分艦隊直至1915年初國王級服役才構成完整編制),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構成了第二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由舊式軍艦組成的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分艦隊
拿騷級戰列艦(德語:Nassau-Klasse) 拿騷號(SMS Nassau)、萊茵蘭號(SMS Rheinland)、波森號(SMS Posen)、威斯特法倫號(SMS Westfalen)
拿騷級戰列艦長146.1米(479英尺),寬26.9米(88英尺),吃水8.9米(29英尺),標準排水量18570噸,滿載排水量21000噸。與同時代英國無畏艦相比,拿騷級戰列艦更輕更寬,但由於保留了垂直三脹式蒸汽機,其航速相比應用了大功率蒸汽輪機的英國戰艦低了兩節。同時,拿騷級裝備的280毫米(11英寸)主炮也小於無畏級的305毫米(12英寸)。由於垂直三脹式蒸汽機占據了大量艦內空間,火力裝備的範圍被嚴重限制,使得建造中不得不將六座主炮呈六角分布:艏艉各一座,艦體兩側各兩座。這樣的火力布局導致拿騷級側舷射擊時只能投入12門炮中的8門。
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德語:Helgoland-Klasse)
赫爾戈蘭號(SMS Helgoland)、奧爾登堡(SMS Oldenburg)、奧斯特弗里斯蘭號(SMS Ostfriesland)、圖靈根號(SMS Thüringen) 赫爾戈蘭級在拿騷級戰列艦的基礎上改進建造的,增強了裝甲和火力水平,全艦長167.2米(548.6英尺),寬28.5米(93.5英尺),吃水8.94米(29.3英尺),標準排水量22808噸,滿載排水量24700噸。其12門主炮由拿騷級的280毫米(11英寸)換裝為305毫米(12英寸),同時也換裝了更新的推進系統。相比拿騷級,赫爾戈蘭級很容易從其三個煙囪辨認。
第三分艦隊
皇帝級或凱撒級戰列艦(德語:Kaiser-Klasse)
皇帝號(SMS Kaiser)、腓特烈大帝號(SMS Friedrich der Große)、凱瑟琳號(SMS Kaiserin)、阿爾伯特國王號(SMS König Albert)、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SMS Prinzregent Luitpold) 1909年開工建造的皇帝級戰列艦是德國全新設計的新一代無畏艦,是德國海軍首次使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的戰列艦,其中腓特烈大帝號作為公海艦隊旗艦一直到巴登號服役。皇帝級全艦長172.4米(566英尺),寬29米(95.1英尺),吃水9.1米(30英尺),標準排水量24724噸,滿載排水量27000噸。採用赫爾戈蘭級相同的305毫米雙聯裝主炮,艦體舯部兩座炮塔呈對角線布局,艦艉兩座呈背負式布置。相比同時期的英國海軍已經開工建造的主炮口徑達343毫米(13.5英寸)的獵戶座級(HMS Orion)超無畏戰列艦,德國人依舊在火力上處於劣勢。
國王級戰列艦(德語:König-Klasse)
國王號(SMS König)、選帝侯號(SMS Großer Kurfürst)、邊境總督號(SMS Markgraf)王儲號(SMS Kronprinz) 德國於1911年開工建造國王級戰列艦,相比前型皇帝級,國王級採用艦體艏艉各兩座背負式主炮塔,舯部一座主炮塔的設計,全部5座主炮塔均延艦體中線布置,保證了側舷齊射時的火力發揮,同時也利於裝甲防禦的合理分配。就動力系統部分,最初計劃在選帝侯和邊境總督兩艦上安裝柴油機,但最終全部國王級還是沿用了皇帝級的蒸汽輪機。國王級全艦長175.4米(575.5英尺),寬29.5米(96.7英尺),吃水9,19米(30.2英尺),標準排水量25390噸,滿載排水量28600噸。
第二分艦隊 該艦隊由6艘前無畏戰列艦組成
德意志級前無畏艦(德語:Deutschland-Klasse)
德意志號(SMS Deutschland)、漢諾威號(SMS Hannover)、波美拉尼亞號(SMS Pommern)、西里西亞號(SMS Schlesien)、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SMS Schleswig-Holstein) 該級戰列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服役的前無畏艦,全部5艘戰列艦完工於1903年至1908年,而在其建造過程中(1906年),英國無畏艦的出現使德意志級在一夜間變得過時。儘管在德意志級建造過程中,有關英國無畏艦正在建造的傳言就已經傳入德國海軍,但是提爾皮茨海軍上將依舊以威廉皇帝運河(現基爾運河)過窄不適宜大型戰列艦通行為由堅持本級的建造。 布倫瑞克級前無畏艦(德語:Braunschweig-Klasse)
本級艦中僅有3號艦黑森號(SMS Hessen)在第二分艦隊服役。
第一偵查集群
該艦隊由6艘戰列巡洋艦組成 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SMS Von der Tann) 該艦為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戰列巡洋艦,也是德國第一次在大型艦艇上安裝蒸汽輪機組作為動力。作為對英國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的回應,該級艦則追求火力和防護的平衡。該艦裝備有四座雙聯裝280毫米(11英寸)主炮 毛奇號戰列巡洋艦(SMS Moltke)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於1908年開工,該級艦是在馮·德·坦恩號的基礎上改進建造的。艦體艏樓延長至艉部,艦艉增加一座主炮塔,呈背負式。
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SMS Seydlitz) 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於1911年開工建造,為了改善適航性能,該級艦提高艦艏干舷,加強了艦體強度,增強了裝甲和水密防護。該艦在1915年1月24號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艉部炮塔炮彈裝填室被擊穿,險些引發彈藥庫殉爆,而之後德國海軍根據此次教訓改進了彈藥儲藏室和輸送通道的防護措施提高了戰艦的生存率。在日德蘭海戰中,塞德利茨號被22發大口徑穿甲彈和1枚魚雷擊中,全艦進水超過排水量五分之一,在與艦隊失去聯絡的情況下依然獨自返回了港口,其出色的損管和防護設計使其贏得了「不沉戰艦」之名。
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 (德語:Derfflinger-Klasse) 德弗林格爾號(SMS Derfflinger)、呂佐夫號(SMS Lützow)、興登堡號(SMS Hindenburg) 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是德國全新設計的戰列巡洋艦,也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建成的一級戰巡。該級艦採用平甲板船型,動力採用油煤混合燃燒型鍋爐,是德國海軍第一種採用305毫米(12英寸)主炮的戰巡,主炮塔全部延艦體中線布置,艏艉各兩座。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德語:Bayern-Klasse) 巴伐利亞號(SMS Bayern)、巴登號(SMS Baden)
1912年,在得到英國海軍開始建造裝備381毫米(15英寸)口徑主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情報後,德國海軍開始設計建造同樣搭載381毫米主炮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改型艦主炮同樣採用了艏艉對稱布置,並且應用堅固的三角桅,同時側重防護,側舷、水平裝甲厚度均超過伊麗莎白女王級。由於德國海軍擔憂戰時波斯灣和巴庫兩個主要產油地會被英國和俄國所壟斷,該級艦全部採用了燃煤混合型鍋爐而非像麗莎白女王級的全燃油鍋爐。該級艦全長180米(590.6英尺),寬30米(98.4英尺),吃水9.39米(30.8英尺),標準排水量28530噸,滿載排水量32200噸。 該艦隊全部6艘戰列巡洋艦均參與了日德蘭海戰,在與英國第一、二戰列巡洋艦戰隊的交戰先後擊沉瑪麗女王號、不倦號和無敵號三艘戰列巡洋艦,而在面對強大的英國本土艦隊的攻擊下德系戰巡展現的出色防護使其雖遭重創卻無一沉沒。
日德蘭海戰後,由於第一偵查集群僅剩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兩艘戰列巡洋艦可以出戰,於是剛剛服役的巴伐利亞號和兩艘國王級:邊境總督號、選帝侯號被分配到該艦隊直至德國投降。
東亞分艦隊
東亞分艦隊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在1890年至1914年間活動於太平洋的一支巡洋艦分隊,也是德國海軍最為龐大的海外派遣艦隊,1912年馬克西米連·馮·施佩海軍中將出任該艦隊司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艦隊共計擁有6艘主力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德語:Scharnhorst-Klasse) 沙恩霍斯特號(SMSScharnhorst)、格奈森瑙號(SMS Gneisenau) 德累斯頓級輕巡洋艦(德語:Dresden-Klasse) 德累斯頓號(SMS Dresden)、埃姆登號(SMS Emden) 不萊梅級輕巡洋艦(德語:Bremen-Klasse) 萊比錫號(SMS Leipzig) 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德語:Königsberg-Klasse) 紐倫堡號(SMS Nürnberg)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馮·施佩中將派遣埃姆登號輕巡洋艦單獨前往印度洋襲擊商船,自己則率領其餘艦艇前往太平洋東部和南美洲。 1914年11月1日,施佩艦隊在智利中部城市科羅內爾附近海域遭遇英國西印度群島艦隊,在交戰中,施佩艦隊擊沉英國好望角號和蒙茅斯號兩艘裝甲巡洋艦。1914年12月8號,當施佩艦隊試圖經過大西洋返回德國本土時在福克蘭群島附近遭遇了前來截擊它的英國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分隊,隨之爆發福克蘭群島海戰。戰鬥中,戰列巡洋艦充分體現了其巡洋艦殺手的作用,兩艘德國裝甲巡洋艦在戰列巡洋艦的高航速、大口徑主炮面前完全喪失了抵抗,短短4小時內,施佩艦隊的主力即遭到毀滅。
1915年3月13日,辛免於難的德累斯頓號輕巡洋艦也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夾擊下自沉於智利領海,至此,德國東亞分艦隊全軍覆沒。
自沉斯卡帕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公海艦隊的74艘戰艦被協約國扣押與斯卡帕灣。1919年,擬定凡爾賽和約的談判並不順利,最後,英國政府向德國下達最後通牒: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盤接受和約條款,否則再次面臨戰爭。德國政府已決定接受和約條款,但是在斯卡帕灣的德國艦隊的軍官們看到當地英國報紙關於「停戰談判瀕臨破裂」和「可能恢復軍事敵對」的報道,以為雙方的談判已經破裂,為防止艦隊落入敵人手中,開始預謀自行將軍艦鑿沉。1919年6月21日,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出海訓練。11:20,全體德國軍艦都收到來自旗艦埃姆登號巡洋艦上發出的預先制定的信號—「第十一節」信號「To all Commanding Officers and the Leader of the Torpedo Boats. Paragraph Eleven of to-day's date. Acknowledge. Chief of the Interned Squadron.」,所有的德艦也掛上了被禁用的德國海軍軍旗。12點16分,「腓特烈大帝號」首先自左舷進水,而後所有德艦都慢慢沉沒,港內駐守的英軍亂成一團,試圖阻止德國人自沉,還開槍射擊,包括「藩侯號」戰艦艦長舒曼少校等人共9位德國官兵被打死、16人負傷。整個自沉行動歷時約6個小時。全部被拘留的德國軍艦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包括11艘戰列艦中的10艘和所有5艘戰列巡洋艦。沉沒軍艦噸位為被扣押艦隊總噸位的95%。這一事件也被後來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視為莫大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