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在夢就在(無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若在夢就在》是中國當代作家無名的散文。
作品欣賞
心若在夢就在
我生於教師家庭,在校園裡長大,受到教音樂的父親薰陶,從小就有一個音樂的夢想。 早在「文化大革命」中,當「走資派」的父親在外地學習時特意買下一台手風琴,雖然現在看上去有幾分老氣,比起當今款式新穎、音域寬廣的豪華琴類也顯得「勢單力薄」。然而,它卻給我們全家帶來過無盡的歡樂…… 那個年代,山區的小學沒有一件像樣的教學用具,父親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用自己的琴教山里孩子唱歌識譜,我從小對手風琴情有獨鍾,常把琴背到學校後面那座山頂上去拉,我喜歡聽優美的旋律迴蕩在山巒之間的那種明快的聲音。 記得高中畢業那年,我把心愛的琴背到烏江邊一所樸素的校園,在那些充滿失意和惆悵的日子,手風琴永遠是我的最愛,我常去烏江邊拉琴,每當聽到那汽笛聲、濤聲、琴聲合奏的交響曲,心中的憧憬與愜意就油然升起。 正是那年,我看到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演奏,那是我國著名手風琴演奏家陳軍參加「第二屆烏江音樂會」的演出,他淋漓盡致演奏的約翰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至今都讓我心動不已,難以忘懷。托大師的福,在學校舉辦的文藝晚會上,我手風琴獨奏的意大利名曲《重歸蘇連托》也獲全校一等獎。 中專畢業回到故里,我依然追逐着音樂夢想。我參加了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分會歌曲創作函授學校作曲班,亦有歌曲處女作《鄉戀》發表在《音樂世界》雜誌上,後來也創作了一首圓舞曲《狂歡之歌》,我曾在縣城大禮堂一次文藝晚會演出中演唱了自己原創的這首歌,得了優秀獎。但由於種種原因,我最終還是未能走上音樂創作之路。 而音樂與文學是相通的,雖然放棄了音樂,但隨後我也寫熟悉的音樂生活,我撰寫的《樂在曲中》、《泉水叮咚》、《永遠的進行曲》、《西家東家笑我狂》等與音樂相關的抒情散文,相繼發表在地方黨報文藝副刊上,為後來堅持文學寫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基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開始走上業餘文學創作之路,在那些寂寞而充滿艱辛的歲月里,爬格子、挑燈夜戰、我承受着孤獨的命運,在鍾愛的文學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和勞作…… 但隨着年歲增長,漸從「自我」圈子裡走出,開始關注社會這場深刻的變革。 2003年我加入了重慶市雜文學會,我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把握時代主旋律,弘揚真善美、鞭撻假醜惡,關注民生、肋力「三農」,用蒼涼而蒼勁的筆,為正社會之風而呼喊,為各級黨報黨刊撰寫優秀稿件,充分發揮其喉舌作用。同時,我結識了重慶市雜文界許多老前輩和中青年作家、實力作者,開闊了我的視野和創作思路。 二十餘年了,我終於能夠撐起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我象一名熱愛家園的農夫,收穫到了金燦燦的水稻和沉甸甸的穀物。創作雖不豐厚,但生命的每一分付出都得到時光和命運饋贈的一分相應的回報,我曾在《人民日報》、《中國財經報》、《四川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文學作品500餘件,有雜文入選雜文集《巴渝風》、《勝利自有後來人》等,還有作品獲「龍河文藝獎」,創作雖無「大江東去」之雄渾,然有「牛吃青草」之樸拙。 當年那位曾經有着音樂夢的少年,雖然早已淪落為疲憊不堪的「老爸」,沒有了音樂夢想,也沒有了憧憬與嚮往。但我還懷揣着一個文學的夢,近一年特別是自獲第三屆「龍河文藝獎」 以來,我的創作欲望重新被點燃,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因為我相信,心若在夢就在,辛勤的勞動總會有富裕的收穫,艱苦的付出總會有豐厚的回報。
作者簡介
無名,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