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懷吳中馮秀才 杜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懷吳中馮秀才
圖片來自搜狐網

懷吳中馮秀才是一首七言絕句,為一首懷念友人的抒情小詩,此詩通過回憶以前與友人馮秀才分別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原文

杜牧〔唐代〕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遊程歲月遙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

譯文

長洲苑外草木蕭蕭,回首旅途,只覺山水遼遠歲月遙遙。

唯有分別時的那番情景至今都沒有忘懷,眼前楓橋,暮煙籠罩,秋雨淒淒。

創作背景

  此詩大概寫於深秋時節,詩人驀然見到草木搖落,忽記起當年在吳中(今蘇州)送別友人馮秀才時的情景,詩人作此詩時,距離此一送別事件應時間很長。

賞析

  這是一首懷念友人的抒情小詩,此詩通過回憶以前與友人馮秀才分別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詩人運用了「時空交感」的藝術手法,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遙遠的「時間中的圖畫」和遼闊的「圖畫樣的空間」,大大地增強了讀者的視覺縱深感和心境沉重感。

  詩一開端,詩人便運用了「時空交感」的藝術手法,把讀者帶到「時間中的圖畫」和「圖畫樣的空間」中去,大大地增強了視覺的縱深感和心境的沉重感。「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遊程歲月遙」,是寫詩人的眼前景與此時情。「長洲苑」,在今蘇州之南,太湖之北,是吳王闔閭曾經遊獵的地方。這自然寫的是空間。「蕭蕭」,形容草木搖落的樣子。苑外草枯,既擴大了空間的範圍,又表現了時間的變化。一句話,不但把發生在遙遠的歲月里的往事,突現在一個短暫的時間裡;而且把詩人獨立苑中、無語凝望的神情,活脫脫地描繪了出來。

  大概那年送別馮秀才,正是深秋的季節,所以詩人驀然見到草木搖落,不禁屈指計算起「遊程」來,這才記起那已是遙遠的歲月了。於是把往日之情與今日之思交織在一張友誼的絲縷中,生動而形地表現出他們之間的脈脈深情。「遊程」,是空間;「歲月」,是時間。在這短短的一句詩中,時空交錯,今昔互映,有效地擴展了詩的境界,豐富了詩的意蘊,加深了詩的情感,這便是「時空交感」的藝術效應。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真正的友情,是不可能被流失的時光所淡化的。此句是寫詩人沉浸在深深的回憶中。歲月雖然是那樣的遙遠,但當年依依握別的情景,卻至今歷歷在目。

  趁着向晚的暮煙,頂着淅瀝的秋雨,走過寂寞的楓橋,奔向遙遠的他方,這情景是永遠不會在世人的記憶里淡化和消失的。詩人在這裡雖然沒有花一點筆墨去描寫自己如何佇立着、凝望着,直至馮秀才的瘦影消失在那暮煙秋雨之中,僅僅用一「過」字,而「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畫面,卻分明地浮現在讀者的腦際。「楓橋」,在蘇州市的西面,不少詩人都寫過它。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一作張祜的作品,也是題作《楓橋》的。因為馮秀才在「吳中」,所以這首詩中出現的地名,都是「吳中」的名勝。「別時」與「至今」是今昔的對映;「過楓橋」是空間的轉換,它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遙遠的「時間中的圖畫」和遼闊的「圖畫樣的空間」。要知道,時間與空間,是一切事物賴以生存的條件和環境,也是一切藝術形象賴以附麗的基本形式,所以總結古典詩歌的時空藝術設計,是提高詩歌的鑑賞水平和創作水平的不可忽視的一環。

簡析

  《懷吳中馮秀才》是一首七言絕句,為一首懷念友人的抒情小詩,此詩通過回憶以前與友人馮秀才分別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詩中運用「時空交感」的藝術手法,展現了一幅遙遠的「時間中的圖畫」和遼闊的「圖畫樣的空間」,大大地增強了詞篇的視覺縱深感和心境沉重感。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