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父情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戀父情結 |
戀父情結,中譯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愛烈屈拉情結"、"依萊特接情結",指女孩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緒。通俗地講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喜歡和父親在一起的感覺。在尋找戀人的時候會無意有意的選擇和自己父親有相似特徵性格的人。戀父情結並非愛情,而大多產生於對父親的一種欣賞敬佩或者依靠。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女孩男孩都可能有戀父情結。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會在某一年齡段有戀父情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戀父情結 [1]
外文名 Electra complex
別名 厄勒克特拉情結
定義 女孩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緒
提出人 弗洛伊德
類型 兒童性心理的特徵
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孩子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最先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那裡得到滿足:女兒會對父親產生愛戀,愛父嫌母(還有的單親家庭,父親如果和哪個女人親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兒就以極端的手段反抗,甚至自殺),叫作「戀父情結」。弗洛伊德的這一學說後來受到了人們的批評,認為他的說法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現在,我們既不能把此類情結看作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理論,不能把它絕對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一般說,女孩在3—5歲時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戀父煩母,但這種現象大多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如果到了青春期前,女孩子還表現出對父親的情愛獨占欲,那就成問題了。
過度者表現
心理學研究發現,戀父情結的形成有兩條軌跡:一是戀父情結多出現於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過於親近而母女親近不足的家庭,這是客觀的環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戀父情結者性格多為內向,且多有嬌氣、刁蠻、任性,這是主觀的個性方面的原因。戀父情結的癥結是女兒無法與父親實現心理分離,甚至有的女兒已經成年還要求與父親同床而眠,其結果往往很糟糕,不僅會妨礙女孩與同齡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戀,即使結婚之後,夫妻感情也難深篤;而且還會影響父親的婚姻,還可能為此而釀成家庭悲劇。
創傷體驗
過早失去父愛的女孩,常常會將對於父親的感情轉移到現實中某個人物的身上,這個人物便會成為父親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於父親。在父親的光環效應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來,成為無可替代的「情聖」,供奉在女孩記憶的深處。因為「他」與特定的時期聯繫緊密,而那個時期對女孩子來說刻骨銘心,所以無形之中,後來者便始終會讓女孩覺得缺少共鳴。
不安全感
在童年時期失去雙親中的任意一方,都會嚴重破壞兒童內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導致的最直接反應,是防禦心理加重,常常拒絕或者迴避一切不確定的因素。
「情結」不等於「愛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變成了「滄海水」或者「巫山雲」,令之後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桑妤所說,她並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單身的狀態里,但是愛情似乎打了結,總也理不順,更不消說婚姻。要想「破繭而出」,只有先解開情結。
相關建議
讓自己成長
首先要明白,「戀父」並非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它只是說明我們在心理上依戀父親的時間比一般人更長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罷了。要讓這種依戀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我們就必須讓自己成長起來,明白家庭之間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然後,以一個成熟女兒的身份來看父母。實際上,家庭之中,最基本的關係是婚姻、而不是父女,相對於父母而言,我們是配角、不是主角,所以我們必須「心理斷乳」,不再像個小女孩那樣將父親當作神話來依附。
放下孩子氣
青春期的女孩子「愛」上老師,是常有的事,因為身心的發育需要一個寄託「異性崇拜」的對象,而年輕的男老師自然是「近水樓台」。青春期過去之後,大多數人會赧然一笑、然後釋懷,繼而開始真正的戀愛,但也有人會越來越將這段經歷完美化、絕對化,以此來逃避真愛的繁瑣。其實,我們始終看不到好風景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氣的迷戀,我們才能得到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