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而無禮則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慎而無禮則葸原句出自 「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意思是只是慎重而不懂的禮的話,就會畏葸不前。[1]
基本內容
出處 「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
釋義 只是慎重而不懂的禮的話,就會畏葸不前。
原文 子曰:「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選自《論語·第八章·泰伯篇》
翻譯 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闖禍,只是率直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簡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只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泰伯(公元前1244年-公元前1151年),又稱太伯,是公元前十二世紀中原人氏,陝西人,周太王古公亶(dǎn)父之子,吳國第一代君主。
泰伯三讓王位,當初他得知父親想將王位破例傳給姬昌後,就帶着二弟仲雍以為父治病採藥為名東走荊蠻之地梅里。這是第一讓。後來太王去世,泰伯回到歧山料理父王后事,家族中又有人提出讓他繼承大統,他又拒絕,此為二讓。再後來,他的三弟季歷勸說他接受這個王位,他又推辭了,此為第三讓。後泰伯來到梅里,將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傳到江南,並興修水利。當地居民奉立泰伯為君主,稱為吳泰伯,自號「句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