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擬劇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戈夫曼擬劇論是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戈夫曼擬劇論就是藉助戲劇的類比而對日常生活進行的研究。
擬劇論是從符號互動論中發展出來的、具有自身特點的、說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其倡導者是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會比做舞台,把社會成員比做演員來解釋人們的日常生活。
戈夫曼擬劇論的觀點
戈夫曼認為,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台,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的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擬劇論研究的是人們運用哪些技巧在別人的心目中創造印象。
戈夫曼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表演就按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
戈夫曼提出,人們為了表演,可能會區分出前台和後台。前台是讓觀眾看到並從中獲得特定意義的表演場合;後台是為前台表演做準備、掩飾在前台不能表演的東西的場合。
戈夫曼認為,人們不能將前台行為應用於後台,也不能將後台行為應用於前台,而是應該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應有的行為,而其標準是社會的規範,即社會的角色行為的規定。
戈夫曼擬劇論的框架
戈夫曼所講的「框架」,是指人們內化了的現存的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是一系列的慣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舞台上進行演出的依據。戈夫曼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表演就會按照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表演框架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或因素:
一是劇本期望。
也就是社會規範對各種社會角色的限定。社會是一個一直在演出的戲劇舞台,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舞台上的演員。但是,在個人行動的後面隱藏着強有力的「劇作家」,這個「劇作家」就是社會體系,它不允許個人離開劇本。人們的行動受社會體系預先寫好的「劇本」的限定。當然,人們的行動也會受其他人,包括其他演員和觀眾的影響。
二是劇情。
所謂表演,就是在某種社會情境中,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某種印象而做出的所有活動。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舞台上扮演着角色,都是表現劇情的人,即劇情表演者。表演的目的是要表達某種意義。比如,一個女大學生周末接到男友約她去看電影的電話時,可能會故意大聲說話,該表演的意義就是要告訴其他同學「有人約我去看電影」。戈夫曼認為,表演者可能很真誠地相信他所表演的行為,也可能不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為,而是做給別人看的。
三是劇組。
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種劇情時進行合作的一些人」,稱之為劇組。處理好劇組成員之間的關係是重要的。因為,第一,當劇組正在表演時,劇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採取不適宜行為而使演出中斷或走樣的能力,每個成員的演出都依賴於同伴的合適行為,反之亦然;第二,劇組成員都了解他們正在上演同一幕劇,了解舞台演出技巧中的秘密,都是「知情人」,他們彼此熟悉,共同保守劇組的秘密。
四是表演區域,
包括前台與後台。前台是按固定方式進行表演、為觀眾規定的特定情景的舞台部分,主要由布景、個人外表和舉止等三個部分組成。布景是演員表演必需的場景,包括裝置、舞台裝飾和其他道具等,比如會計的電腦、學者的書架、醫生的手術室等。個人外表是反映表演者的社會地位的那些標誌,比如年齡、性別、種族、服飾,以及提示行動者地位的其他信息(如穿着件白大褂、脖子上掛着聽診器,表明這是一個醫生)。舉止則是人們期待如何行為的特定信號,比如說一種親昵的舉止就表示期待一種親密的行為。當人們扮演某種既定的社會角色時通常會發現,一種特定的前台其實早就已經設計好了,只能按規定去進行表演。後台是不讓觀眾看到的、限制觀眾和局外人進入的舞台部分,只有關係更為密切的人才被允許看到「後台」正在發生的一切。比如醫生可以在值班室里(即後台)同護士開玩笑,這是病人看不到的,但在病房(前台)卻不能這樣。後台與前台是相對的,如果有觀眾闖入後台,後台就變成了前台,成為另一場不同演出的前台,比如一個病人突然闖入了值班室。
五是假面具。
在戈夫曼看來,人們之間的互動,就是每個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現真實的自己,而是表現偽裝起來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戲,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會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相一致的前台行為,是一種角色面孔。戈夫曼認為,「假面具」並不等於欺騙工具,兩者是有區別的。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