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扎米亞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扎米亞金
出生 1884

扎米亞金 ( 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 )(1884.02.01-1937.03.10),俄羅斯小說家, 青年時積極參與俄國十月革命,成為推翻舊制度,建立蘇聯的革命過程中的一員積極的鬥士。[1]

人物簡介

葉甫蓋尼 扎米亞金(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02.01—1937.03.10),青年時積極參與俄國十月革命,成為推翻舊制度,建立蘇聯的革命過程中的一員積極的鬥士。 扎米亞金(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02.01—1937.03.10),青年時積極參與俄國十月革命,成為推翻舊制度,建立蘇聯的革命過程中的一員積極的鬥士。 蘇聯成立之後,他敏銳地感覺到新制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寫作了一系列作品對之予以針砭,《我們》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這些文章使他成為政府壓制的目標。扎米亞金被迫流亡法國。《我們》成為一部俄國人在蘇聯以俄語寫就,卻只能翻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的作品。[2] 《我們》是俄國作家尤金·扎米亞京創作的長篇小說,完成於1921年,但當時前蘇聯當局認為該作不宜發表。1988年《我們》才在前蘇聯公開發表。

這是一部反烏托邦作品,《我們》針對的是極權主義的種種弊端。全書採用筆記形式,假借生活在未來世界中的一個模範公民之口,戲擬了一個高度數字化、採用集中統一管理的「聯眾國」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態。 《我們》的寫作風格直接影響了後來的《1984》、《美麗新世界》,更是開創了反烏托邦這一文學作品類型。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人的自我存在不應被強力脅迫

人的本性不能被預先界定,因為它不能被預先構想出來,人本身僅僅是存在着,只是後來我們才成為了我們本質的自我(薩特語),薩特進一步解釋說,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我們首先存在着,遭遇我們自身,出現於世界之中,然後我們才界定自己,成為我們所創造的東西。

《我們》嚴絲合縫地具象了上述抽象的哲學意義,那些無名無姓、只是作為數字符號活着的人,在權力意志驅使下不僅「沉淪」,同時還在自己的行為中證實了自己,成為了他們所創造的東西:什麼也不是。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所謂「他們所創造」,並非指人的無條件的自由選擇,這是因為,早在人的存在之前就已經有一種東西先於人而存在了,人只是存在在存在之中。還可以這樣說,人的存在歸根結底取決於先於人的那種存在,是那種存在決定着人的存在,否則,人們就將無法理解在《我們》中為什麼所有人都做了用編號活着的選擇。人們知道那不是自由的選擇。人的主體性早已被先於人的存在而存在的那種強力的脅迫之下了,人所收穫的,不過是這種脅迫的一個後果罷了。

對集權的思考

主人公情慾的甦醒和對親情的渴望意味着,曾經看上去壓倒一切的「我們」只是極度壓制了「我」的存在空間,以至於人們都意識不到「我」的存在了。而事實上,「我」一直就深藏在意識的最深處。當時機來臨,「我」便像野草一樣,恢復了強勁的生機,一改以往被壓制的狀態,不可阻擋地燃燒起來,與高高在上、冠冕堂皇的「我們」形成對峙和衝突。主人公後來發現,他不是唯一背叛大一統帝國的號碼。大一統帝國內部暗潮湧動。一部分號碼們和他一樣,在「我」和自由意志的推動下,走上了反抗理性、顛覆大一統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不應該僅僅將扎米亞京對大一統帝國的「我們」式意識形態描述解讀為對蘇聯集權主義的嘲諷。蘇聯集權主義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式意識形態有關。但是,將《我們》置於西方烏托邦文學史和思想史的大視野中,就會發現,扎米亞京筆下的「我們」式意識形態指向了所有以理性對情感的絕對壓制為手段來謀求人類理想社會的思想與實踐。顯然,在《我們》這部作品中,在主人公身陷「我們」與「我」的矛盾衝突時,「我」作為訴諸人類永恆的情感需求的那一面是很弱勢的。讀者很容易被誤導,認為扎米亞京的立場是站在「我」這邊,反對「我們」的。事實未必如此。在漫長的西方烏托邦思想史中,「我」被忽略、被抑制的時間太久,以至於「我們」與「我」的矛盾都被盲目樂觀地認為不存在了。扎米亞京不過是一反前輩們對「我」的忽略,突出了「我」的存在和重要性,也突出了「我們」與「我」的矛盾之尖銳性。

進一步講,扎米亞京的思考重心不在政治體制或意識形態層面,也不是突出個體的自由主義,而是指向形而上學層面的理性與情感的關係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也探討過。柏拉圖毫不猶豫地站在理性這一邊。扎米亞京只是令《我們》的主人公在小說結尾處採取了近似柏拉圖的立場。《我們》的主人公最終被施以特殊手術,從此離開了「我」的隊伍,重歸「我們」,重新堅信勝利只屬於「我們」,因為「理性必勝」。毋庸置疑,扎米亞京本身並不贊成理性的絕對控制權,但這並不必然意味着他贊成以「我」的人性需求和自由意志等來替代「我們」的絕對理性,並成為支配人類社會的權威力量。

作品影響

奧威爾受了《我們》的啟發,才創作了《1984》,奧威爾還為《我們》的英譯本寫了序言,稱《我們》是「焚書年代的文學珍品」;《我們》、《1984》和《美麗新世界》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除了《1984》之外,《美麗新世界》也是受到了《我們》的啟發而創作的,因此,《我們》被稱為是「反烏托邦三部曲的源頭之作」,它啟發、影響了另兩部同類型作品的創作。

參考資料

  1. 文學私秘. 我們》:後來發生了「蘇聯文學」. 每日頭條. 2017-08-08 [2020-11-13]. 
  2. 扎米亞金,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