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月(洛水清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揚州的月》是中國當代作家洛水清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揚州的月
我說,我有一雙同古人的眼睛。
初到揚州的那晚,那一仰頭的看見,一下子便抓住了它驚艷的美。那是一種視覺直觀,無需藉助想象或是古詩人文附加的贊描。那時,我也尚未詳知文學裡那些個有關明月的詩句,原來稱頌的便是這揚州的月亮。當然,揚州還有個「月亮城」的美稱,也是我不知道的。
在揚州的接下來幾天裡,個園、古運河夜遊、瘦西湖、大明寺、揚州博物館、何園......去各處都讓人再也離不開一個「月」字。
個園裡的四時假山勝景是其獨特風光,其鎮園之寶,即是「夏」景中的太湖石,一塊集「瘦透漏皺」之美的太湖魚骨石,其形態,中間透空有三個大洞,有解釋說,分別為天時、地利、人和,確可做此美好願想,但難免讓人覺得又有些「掉書袋」的牽強附會。倒不若從其本身形狀來看,剛剛好是一個「月」字,卻來得巧妙合景。
雖未能在細雨迷濛的煙花三月下揚州,但在晴空的閏六月中旬來,倒也別有一番景致,此時的月亮有它難得見的清亮與圓魄。夜晚的古運河褪去了一天的閒熱,柳風吹來,和着岸兩旁的霓虹燈,開始了它夜的繁華,幸好這繁華只是岸上的,在水中的行船,倒沒那麼喧囂,除了一個帶「口頭禪」的講解員和這夜晚不太和諧外,其他都是剛剛好的鬧和靜,尤其是夜空中那美的不像話的月亮。船向前行,過了岸上的亭子,房屋、石橋、柳樹......月亮也從它們頂上一一滑過。船一直朝南走,月亮也跟着往南走。明亮的月,像靈氣少年的眼睛,讓人挪不開視線。那「明眸」就這麼看着古運河、看着水光、看着我,偶爾躲在雲彩里眨個眼歇一歇,又像是在捉迷藏,因為你不知道前面的哪一朵雲彩後,它又會突然驚喜地出現。
這夜空中的明月,仿佛一根絲線,讓思緒的風箏飛到了唐宋元明,曾經這樣的月下,有李白、張若虛、徐凝、杜牧、姜夔、鄭燮......他們望着它,念人思鄉、讚嘆感慨、探究人生或是抒懷傷時,這明月都一一承載着。這夜空中寂寞的明月,卻也不寂寞。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回憶中的揚州,是那繁華的夜,明亮的月,如玉的美人。瘦西湖中,有一處名為「二十四橋」,本是抱着意境的心來的,到了之後讓人不免有些啞然失笑,此處標識上是這麼解釋的:此橋長24米,寬2.4米,欄杆24根,上下各24級台階,與二十四橋對應。看似巧妙,倒有些畫蛇添足。或許,二十四橋的另外兩種說法實在有些難為罷,畢竟造二十四座橋,抑或是找二十四個美人,還是要費一大番功夫的,橋易造,那弄樂的幾多玉人卻是不好尋的。
但也不必遺憾,這「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意境,有揚州博物館還你一場杜樊川的「揚州舊夢」呢!幾許紅綃古燈下,一池蓮葉清荷,風拂楊柳岸,有明月照樓,曲音裊裊,你本以為少了教吹簫的玉人。其實,佳人已在,不過是隱於樓閣之中,不然這夜色里的絲竹之聲何來?那古詩里的意境可不就現眼前?此處的人為造景,真是愛極了它!以樂聲代玉人在,以無造有,倒又多了一層婉約隱幽之美,真真妙絕!此造景東行轉廊處,便是「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詩意誦讀,亦可在此處沉吟小坐,與張若虛同悟人生哲思。
關於明月,揚州總是不會讓你遺憾的。即使你是在晦朔之日,博物館閉關之時前來,沒了夜裡天上的月,沒了人文造景詩意的月,但還有白天的月可供你賞。白天看月亮你得到何園來,何園有一處名為「片石山房」,據說是明清之際石濤和尚疊石的"人間孤本",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假山有一石孔,光線透過那處石孔留洞,映入水中,仿佛明月倒影,即是物理光學的折反射原理。人左右移動行走,還可看見不同時日的晦、朔、望、上、下弦月景象。真真是匠心奇巧。不由感慨往事,如果初中時,我的物理老師藉此「月」講光學原理,那物理成績便不會是此生不堪回首的痛了。
作者簡介
洛水清萍,原名:趙亞玲。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