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擬峴台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擬峴台記》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的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曾鞏對中正平和的文風的喜好,另一方面則是人生態度的影響。曾鞏在思想上曾鞏推崇儒學,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曾鞏則喜好學習劉向的文風。除了在思想和文風學習上偏好的影響,曾鞏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影響其風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曾鞏十八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直到三十九歲才金榜題名。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尚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日擬峴台,謂其山溪之形,擬乎峴山也。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游其間,獨求記於予。

初,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遠近高下,壯大閎廓,怪奇可喜之觀,環撫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然而雨隳潦毀,蓋藏棄委於榛叢茀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為台,以脫埃氛,絕煩囂,出雲氣而臨風雨。然後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遠響,與夫浪波洶湧,破山拔木之奔放。至於高桅勁櫓,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蒼顏秀壁,巔岩拔出,挾光景而薄星辰。至於平岡長陸,虎豹居而龍蛇走,與夫荒蹊叢落,陰晻暖,遊人行旅,隱見而斷續者,皆出乎衽席之內。若夫雲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暘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或飲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皇徙倚,則得於耳目與得之於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撫非通道,故貴人蓄賈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災少。其民樂於耕桑以自足,故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穀之積於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發召之役也。君既因其主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樂於此。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故予為之記。其成之年月日,嘉祐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譯文

尚書司門員外郎山西人裴材先生在治理撫州的第二年,在城東的護城牆上修築一座高台,供人遊覽,並給它取名叫擬峴台,意思是說那兒山巒溪水的形態,可以同湖北襄陽的峴山相比擬。裴先生多次和下屬官吏以及外地寄居在本州的賓客在台上遊覽,(這些人里會寫文章的有很多),可他唯獨向我請求寫篇記。

起初,撫州城東面靠着一座大山丘,護城壕溝憑藉一條大溪流,城牆是從別處運土修成,聳立在溪流之上。城外面山巒連綿,高陵挺拔,蒼茫的林木,荒涼的廢墟,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氣象雄壯開闊,令人驚奇欣喜,這番環繞撫州城東南部的景觀,坐在城牆上都能一覽無餘。然而經過雨水的沖刷破壞,城牆逐漸被掩埋廢棄在樹叢雜草之中,再也沒有到這裡登臨而喜愛它的人了。

裴君發現這個地方後特別高興,於是增築磚石土方,改變城牆的破損殘缺面貌;去除掉灌木叢和雜草,展現出它的地勢高曠。周圍插上欄杆,上面蓋起亭閣,順勢就建起了一座高台,用來脫離世俗之氣,隔絕人間喧囂,使雲氣往來,風雨降臨。然後溪水的平軟沙灘,長長的流水,微風拂動而遠處傳來的響聲,以及波浪洶湧,如同衝破山體、捲走樹木的奔突氣勢,直至高帆長槳的船隻,沙灘上飛禽和水中動物上下浮沉的情景,都在人們漫步擬峴台時呈現出來。那山巒的蒼青,岩壁的秀美,峰頂的挺拔,裹挾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直至平緩的山岡,擴展開來的陸地,如同虎豹蹲立,又像龍蛇飛奔;還有荒僻的小路,散布的村落,在樹蔭的掩映下或明或暗,來往的行人時隱時現又斷斷續續。這一番景象,都在人們端坐擬峴台時撲入眼帘。至於煙雲的疏散和聚集,日光的閃現和隱沒,四季的晨景與暮色,雨天晴天的明亮與昏暗,變化不同,儘管觀賞起來讓人不厭倦,可即使真有特高明的人,也不能把這景色描述得窮形盡相。登臨擬峴台的人,有的飲酒,酣暢淋漓;有的唱歌,激揚壯烈;有的靜觀,輕移腳步;有的徘徊來徘徊去,四處憑倚欄杆。他們游台時耳聞目睹的景色和心中的感受,由此而得到的歡樂儘管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心滿意足了。

撫州並不是交通要道,所以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這裡來。但這裡良田很多,所以水旱蟲災也很少發生。當地居民很高興種田植桑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馬到了時候不牽回家,堆放在野外的糧食不壘牆守護,太太平平,不知道軍事報警和應徵去作戰。裴先生順應當地的民俗,用簡單清靜的辦法進行治理,所以能夠有閒暇的日子休息,而在擬峴台寄託自己的快樂。州里的男女老少,很滿意生活的安定和州事的治理,這回又得到了遊覽觀賞的好去處,也必將會與裴先生有同樣的快樂。所以我為此寫了這篇記,寫成的具體時間是嘉祐二年九月九日。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散文成就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堂該校點,詩賦文21卷。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擬峴台記 相關視頻

百家講壇:風雲唐太宗(上部)太宗的鏡子
古代學神,唐宋八大家四個是他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