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聊齋志異,中的法治之光(王光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探尋,聊齋志異,中的法治之光》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光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探尋,聊齋志異,中的法治之光
當我首次翻開《聊齋志異》這部清初文學巨匠蒲松齡的「孤憤之書」,我的初衷或許只是為了一窺那談狐說鬼的奇幻世界。然而,隨着閱讀的深入,我被其中蘊含的深刻法律思想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公案小說,它們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蒲松齡對於法律與正義的獨到見解。
我首先按照公案小說的定義,對《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將那些直接涉及法律糾紛的故事與僅帶有公案元素的故事區分開來。這一過程,仿佛是在歷史的塵埃中挖掘寶藏,每翻開一頁,都能感受到蒲松齡對法律問題的重視和深思。
在《聊齋志異》的公案小說中,蒲松齡的法律觀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卷,緩緩展開在我眼前。首先,那因果報應式的法理觀,讓我印象深刻。《聊齋志異》中的《果報》一文中,安丘某生精通占卜之術,卻為人邪盪不檢。他利用占卜之術預測偷盜吉凶,進行不法行為。最終,他因病自感預見冥間對其行為的憤怒,隨後雙目失明,雙手自折,遭受了嚴厲的因果報應。某甲因貪婪而先後過繼給無子的伯父和叔叔,繼承其財產後均背棄前盟。他通過不義手段合併三家的財產,成為鄉中首富。然而,某甲最終暴病自殘,剖腹流腸而死,不久其子亦亡,產業歸人,同樣遭受了因果報應的懲罰。這兩則故事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悲慘的結局,深刻揭示了因果報應的主題,警示世人應行善積德,遠離惡行。蒲松齡不僅傳達了善惡終有報的信念,更是對當時社會司法不公、道德淪喪的一種深刻批判。這種因果報應式的法理觀,讓我看到了蒲松齡對公平正義的執着追求,也讓我感受到了他對人性善惡的深刻洞察。
接着,蒲松齡那嚴正靈活的執法觀,又讓我領略到了他對於法律制度的深刻理解。《聊齋志異》中《李伯言》一文中,李伯言病中自稱暫代閻羅王,處理陰間案件。他嚴懲江南某生姦污婦女之罪,公正審理王某婢女案,雖一度因私心起火,但終能公正裁決。期間還助異鄉亡魂得路引超度。醒後,李伯言繼續生活,確認王某受罰後逐漸康復。李伯言面對姻親的案子,雖然起初有袒護之念,但最終能夠公正無私地判決。這個形象,仿佛是蒲松齡心中理想法官的化身,他既嚴明公正,又不乏靈活和智慧。這種執法觀,讓我看到了蒲松齡對理想法治社會的嚮往和追求,也讓我對現實中的執法者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蒲松齡並沒有盲目樂觀。在《聊齋志異》中,他還通過行俠與復仇的故事,表達了對法外執法的無奈與寄託。《聊齋志異》中的《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親席廉與同鄉富室羊某結怨,羊某死後賄賂陰間官吏,致使席廉在陰間受盡酷刑而死。席方平為父伸冤,從城隍告到郡司,再告到冥王,但各級官吏均受賄枉法,對席方平施以酷刑,甚至用火床、鋸解等嚴刑逼供,席方平均不屈服。最終,席方平上訴到灌口二郎神處,在二郎神的主持下,陰間貪官受到懲處,席方平的冤屈得以昭雪,席廉被賜陽壽三紀,席家也日益富庶。整個故事通過席方平不屈不撓的鬥爭,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正義力量。這個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了蒲松齡對現行法律局限性的清醒認識,以及他對公平正義的無盡渴望。這種法外執法的無奈與寄託,讓我看到了蒲松齡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批判,也讓我對法治的進步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外,蒲松齡的法律觀還體現了儒家仁政思想與佛教色彩的融合。他強調法律應以懲惡揚善、維護公平正義為目的,這與儒家的仁政思想不謀而合。同時,他筆下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等觀念,又帶有明顯的佛教色彩。這種融合,在《聊齋志異》中的典型案例便是《王六郎》一篇,其中講述了水鬼王六郎因不害人性命,反屢救落水者,最終得善報,由鬼轉為人,展現了仁愛與因果報應的深刻內涵。這種融合,使得蒲松齡的法律觀更加複雜而深刻,既具有現實批判性,又充滿了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特別注意到了蒲松齡對司法腐敗的深刻批判。在《冤獄》一篇中,朱生因戲言與媒婆提及殺夫求親,不料趙武真被殺。縣令輕信媒婆,冤枉朱生,嚴刑逼供下朱生為保護趙武妻子而攬罪。行刑前夕,真兇宮標自首,真相大白。縣令因誤判被罰,朱生終獲釋,後娶趙武妻子為妻。這個故事,讓我對封建司法制度的黑暗和人治的弊端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蒲松齡對公正司法的渴望和對腐敗官員的憤慨產生了共鳴。
綜上所述,蒲松齡的法律觀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思想體系。他通過因果報應式的法理觀、嚴正靈活的執法觀、法外執法的無奈與寄託以及儒家仁政與佛教色彩的融合等方面,展現了自己對法律、正義與人性的獨特見解。這些觀念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更充滿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閱讀《聊齋志異》的過程中,我仿佛與蒲松齡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法律觀,讓我對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我堅信,正如蒲松齡所期望的那樣,只有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法治社會,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而《聊齋志異》中的那些公案小說,也將永遠成為我們探尋法治之光的寶貴財富。[1]
作者簡介
王光海,河南省鄧州市思源實驗學校語文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河南省名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