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攻 |
攻(拼音:gō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 。此字本義是攻擊,與守相對;引申為抨擊;還可引申為製作;又引申指事。在古籍中通"工",指勞作;還通"功",意為成功;通"工"、"句",為發聲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攻
拼音; gōng
部首; 工,攵
五筆; aty
倉頡; mok
鄭碼; bimo
字級; 一級字
注音; ㄍㄨㄥ
平水韻部; 平聲一東
總筆畫; 7
四角號碼; 18140
統一碼; 基本區 U+653B
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攴,工聲。形旁攴為手持械具以擊狀,表示攻的本義與擊打有關。聲旁工為矩形,於攻表音。源頭、聲首與初文是工,商周甲骨文、金文已見。初時以工為攻,後乃為造專字。攻字最先見於春秋,時形旁或作又,又與攴屬於形義皆近偏旁的通用。戰國時主流結構是沿襲前代的從攴工聲,但形旁與聲旁所處上下左右的位置尚不固定。
非主流變化主要是形旁攴或作戈、殳,亦屬形義皆近偏旁之更易,不影響本義的表達;攴加飾筆作"A"、"B"、"C"等;聲旁工加飾筆作"D"、"E"、"F"等。隸變時形旁猶有作戈者,聲旁或美化作"G",楷書最後作攻,主要是小篆的筆勢變化。"攻"的本義是攻打。《孫子兵法.形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從攻打引申為抨擊。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狂安之辭不攻而自息。"還可引申為製作,《左傳襄公十五年》:"使玉人為之攻之。"《詩經·小雅·車攻》: "我車既攻",這裡的"攻"字應解為堅固,是從動詞"攻市"遠引申為形容詞堅固的意思。
古籍中通"功",意為成功。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攻述身退。"通"工"、"句",發聲詞。春秋時吳王夫差金文中作"攻敔王"、 "工䱷(吳)王",《史記》作"句吳"。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擊也。從攴工聲。古洪切
說文解字注; 擊也。
考工記攻木、攻皮、攻金注曰:攻猶治也。此引伸之義。
從攴。工聲。
古洪切。九部。
康熙字典
《唐韻》古洪切。《集韻》《韻會》沽紅切。《正韻》古紅切,ࠀ�音公。《說文》:擊也。《博雅》:伐也。《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書·伊訓》:造攻自鳴條。
又《類篇》:一曰治也。《書·甘誓》:左不攻於左。傳:治也。《論語》:攻乎異端。
又《詩·小雅》:我車旣攻。傳:攻,善也。朱傳:攻,堅也。
又心為物慾所侵曰攻。《唐書·太宗紀》:一心攻之者眾。
又摘人過失亦曰攻。《蜀志·諸葛亮傳》:勤攻吾闕,則事可定。
又《詩·大雅》:庶民攻之。傳:攻,猶作也。
又《博雅》:攻,ੋ�也。
又姓。《何氏姓苑》:漢有攻生單。
又《廣韻》:古冬切,音釭。義同。
又《集韻》:古送切,音貢。《周禮·夏官·司弓矢》:利攻守。《釋文》:攻,如字,劉音貢。
又《韻補》:葉姑黃切。《史記·龜筴傳》:入於周地,得太公望,與卒聚兵,與之相攻。《說文》:從攴作攻。[1]